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1000年》■

上一页 下一页

1.白桦树皮文书和纸的应用


  1237年,蒙古军开始大举进攻罗斯,进入梁赞公国境内,接着攻陷弗拉基米尔,控制整个东北罗斯,1240年攻入基辅,在大肆掠夺破坏之后,又进占加里奇一沃伦公国、波兰、匈牙利,1242年在捷克受挫,折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从此,原来基辅罗斯的东北部(后来的俄罗斯)处在蒙古的统治下,西南罗斯和西部罗斯(后来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则归并于立陶宛。与蒙古军入侵同时,瑞典和日耳曼骑士团也对罗斯进攻。

  14 到15 世纪,东北罗斯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逐步实现统一。15 世纪末一16 世纪初,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家。1480 年,俄国摆脱了蒙古的统治。

  教育:14 到15 世纪,罗斯已有许多学校,大多是神职人员所办的私塾,目的是识字。学生只有几个人,来源不一,许多是教徒,也不乏世俗子弟。私塾遍布城市和乡村,直到偏僻的白海附近。据历史学家雷巴科夫统计,13 到15世纪,知道名字的110 名司书中,有63名是“世俗者”,只有47 名是教会人士。而在蒙古统治以前,这两部分人大体相等。可见当时识字的情况。

  诺夫哥罗德白桦树皮文书的发现,提供了一些普通居民识字的材料。到1964年,诺夫哥罗德共发现文书400件。这些文书最早的注明11 世纪,稍后的为14 到15 世纪,较晚的为16 世纪。许多文书属于业务上的单据,如征收贡赋的花名册、农业报表、借条等。大多数文书是私人书信。从这些书信可以了解古代诺夫哥罗德居民的文化水平。例如,有一封信写道:“彼得向玛丽娅问好。我刈完草,而奥泽拉村的人把我的草抢走了。你要抄下有地产契的名册,并到这里来。”写信人名叫彼得。从这封信的内容看,他是一个普通农民或拥有草地的城镇居民。他为草地的所有权给妻子玛丽娅写信,要她抄下文契,将副本送给他,作为证明。彼得和他的妻子都识字。这表明诺夫哥罗德的劳动人民不仅男人而且妇女都有识字的。

  还有一些文书,涉及许多生活的问题,如邀请参加婚礼、报丧等。有的书信谈的纯属生活琐事。有一封信这样写道:“鲍里斯致纳斯塔西娅……因为我这里事情很多。对啦,把衬衣给我送来。衬衣忘带了。”由此可见,在诺夫哥罗德的市民中私人通信已经司空见惯。

  文字:14 到15 世纪,罗斯的文字获得巨大发展。当时的文字材料主要保存在武器、钟表、艺术铸造品、首饰、硬币、印刷品上。这些文字是由工匠刻、写,内容有工匠或定制人的名字,有物品的重量或价值,有图案的说明。书籍写作的需要和文书应用的频繁,引起字体的变化,罗斯的文字,原来为多角字体,14 世纪发展为书写比较流利的半多角形字体。稍后,又出现草书。古代罗斯的书写材料有两类,一类是白桦树皮。一类是羊皮纸。但是,白桦树皮书写不方便,且不易保存;羊皮纸价贵,都不是合适的书写材料。14 世纪,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从西方传入,对罗斯文字的发展有巨大意义。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教堂里,曾从全市和周围农村集中了很多书籍。保存下来的有莫斯科王公的遗嘱和他们同其他王公订立的条约,有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的《遵守教规规范》,还有许多编年史汇编。

  与文字的发展相适应,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司书。王公、总主教、大主教、修道院都设置司书。他们按一定的契约完成誊写书籍的工作。有的司书具有广泛的书本知识,不仅抄书,而且编纂文集,校订著作,组织写书,对罗斯文化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5 世纪下半期,著名的基里洛夫一别洛泽尔斯基修道院司书叶弗罗辛对世俗文献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编辑的文集中,不仅有宗教方面的文章,而且有许多世俗书籍的目录,如《顿河之滨》、修道院院长达尼尔的《游记》等。

  随着文字应用的扩大,出现了专门的档案。莫斯科大公宫廷和总主教驻节地的残余档案有些还保留到今天。

  图书馆也发展了起来。蒙古入侵以前已有简单的图书目录。14 到15 世纪,出现了详细的目录,如15 世纪末基里洛夫一别洛泽尔斯基修道院图书馆的目录。这个目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简单的财产登记号。另一部分是24 部文集的详细、逐条记述。读者凭这些记述就可以辨别出每本书的内容,便于单独翻阅。这实际上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目录著作。

  科学知识:14 到15 世纪,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世界的起源的解释仍为迷信的观念所支配,把世间事物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表现;《圣经》上关于创造世界的神话,同对宇宙、人类、动物界的认识混在一起;幻想的动植物,同真正的动植物混在一起。在许多编年史中,通常把自然现象同社会中的大事联系起来,如把太阳的隐现看作是凶吉的象征;把日食联系到战争、内讧,认为是上帝对某种罪过的愤怒和谴罚,但由于人们的实践,也产生一些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如说月亮是一种借用太阳光的物质,冰雹是凝结在云中的水分。在编年史中记载了浓云、干旱、暴雨、提前降雪等现象。这些记载往往同农业生产、年景好坏联系起来。有些文献还用明白易晓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象。在一篇题为《地球的构造》的文章中,作者把宇宙比作蛋,把地球比作蛋黄,把地球周围的空气比作蛋清,把天空比作蛋壳。在《论雷的构造和闪电》一文中,作者认为雷和电的产生是乌云相击的结果;人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人的视野超过存在的物质”、“听觉迟钝”。作者还举砍柴为例,说如果在远处看樵夫砍柴,必先看见斧子砍下去,再听到砍的声音。换句话说,光线传播比声音传播快。

  14 到15 世纪,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科学技术,能够分清许多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在普斯科夫教堂的建筑中采用了弓架结构,反映人们对静力学规律的了解。攻城炮、投射武器的运用,要求准确计算火药和石头的威力和射程,促进人们对动力学规律的掌握。1382年,莫斯科在抵抗鞑靼人进攻时就使用大炮了。15 世纪在诺夫哥罗德、莫斯科已经使用钟表。这就要求掌握定时器及其配件的制作技术。由于铜铁冶炼和制盐、制革、染色、酿造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知识。保存下来的颜料、墨水的配方,反映人们对一定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的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扩大了对土壤、作物的知识。丈量土地和征收贡赋促进了算术、几何原理的应用。编年史记载了一些疾病、流行病的病理现象,说明初步的医学知识已有了推广。

  14到15世纪,由于出国旅游的增多,扩大了人们的地理知识。

  蒙古入侵时,罗斯信徒到君士坦丁堡和近东朝圣一度中断。14 世纪中叶,朝圣活动恢复了起来。这时,有两个诺夫哥罗德人访问君士坦丁堡。其中一人名叫斯捷凡,大概是一个富裕商人。斯捷凡领略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建设以及建筑、绘画、大理石雕塑、圣像、马赛克等,还参观了君士坦丁皇帝纪念柱和查士丁尼雕像。他对君士坦丁堡港口和它带栅栏的大铁门颇感兴趣,在那里观察了由200—300艘桨划战舰组成的舰队。

  1389年,莫斯科总主教皮敏的随从伊格纳季到过君士坦丁堡。1420年,三圣修道院修道士佐西马远行至耶路撒冷,后经君士坦丁堡、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等地回国。他在国内根据旅行中的丰富见闻,讲了大理石开采、神香制作技术、各地的艺术成就和商业经济情况。

  1439年,苏兹达尔僧人西密昂到过德国的卢卑克、吕内堡、奥格斯堡、不伦瑞克和意大利的斐拉拉、威尼斯、佛罗伦萨,搜集了大量当地手工业、商业和人民生活情况的资料。他考察了卢卑克城的水磨,吕内堡市中心的喷泉,不伦瑞克的屋顶,斐拉拉的钟表。在斐拉拉考察商业情况时,详细记载了牲畜、宰好的禽类、面包价格。他介绍了闻名的国际大商业都市威尼斯,说它集中了来自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亚速夫、土耳其、阿拉伯和西欧的商贾。还考察了佛罗伦萨的呢绒、养蚕等业。

  15世纪下半期,特维尔商人阿法纳西·尼基京先后到里海、印度洋、黑海旅行。由于各种情况的凑合,他流落到印度,在那里居住3 年,从而有可能深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他在《三海游记》一书中写了他的商队在阿斯特拉罕遭鞑靼人抢劫的厄运。不但介绍了印度的山川、气候、物产、名胜古迹、生活习惯、服装、宗教、节庆、殡葬仪式,而且详细记载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封建主之间的内讧。在内讧中,许多城市遭到毁灭,成千上万的人当了俘虏或被卖为奴隶。奴隶卖得非常便宜:“每人10 个钱币,有的每人5 个钱币,小孩则每人2 个钱币”。

  这样,14 到15 世纪,罗斯通过民间旅行,扩大了从波罗的海沿岸到印度洋沿岸的地理知识。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