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创作:民间口头创作在17 世纪达到高度繁荣。
17世纪初,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争取民族独立、鲍洛特尼科夫和拉辛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各地的历史歌曲非常盛行。l7 世纪流传下来的第一批壮士歌和历史歌曲,不但是重要历史文献,而且是很有价值的文学杰作。这些歌曲唱出了农民起义领袖激奋的情怀,表达了农民反抗农奴制压迫的愿望。拉辛的名字同大量传说、神话、故事分不开,尤其出现在人民最喜爱的壮士歌中。17世纪流行的民间故事中,内容有的是英雄故事,有的是神话故事,有的是生活故事。它们同文艺小说一起被辑入手稿集中,如神话故事《白伊凡的故事》等。《白伊凡的故事》以生动的民间语言描述1个哥哥和3 个姐妹同蛇身怪物搏斗的情景。生活故事更加流行。当时不但许多贵族家中而且沙皇宫廷都有固定讲故事的农奴。
17 世纪最典型最有趣的谚语被选编在谚语集中。有些谚语至今仍在流传,如“既已驾辕,就不要说力气不够”(“一不作,二不休”)。有的已经不怎么流传,但反映人民对一定历史事件的评价,如“套马索不是蟑螂,虽没有牙齿,但吃脖子”是人民对蒙古人统治时期的痛苦回忆。有的反映人们对物候变化的观测,如“云雀向温暖,碛鹞向严寒”。有的对滑稽节目演员、歌手的作用进行概括:“呢绒尺归瑞典人,酒罐归歌手”。有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生活,如下棋:“将军很多,将死只有一个”。有的对酒鬼进行讽刺,如“喝醉的大王,老念赞美诗”。许多谚语反映社会上对妇女的轻视,把妇女看成“坏器具”,但有的也肯定了妇女的作用,或对妇女表示同情,如“丈夫为有好妻子而受到敬重”,“姑娘出嫁——想哭”。
在谚语中不少是讲教会、神职人员的生活的,如,“祷告唱着,但没有用”、“神香烧尽,但没有把魔鬼赶走”、“圣像和铲子都是用一块木头做成”,反映人民对宗教仪式和圣像的蔑视;“有人难过,牧师便——伸进他的钱袋”,是牧师勒索教徒的写照;“牧师和臭虫都生活得好”,说明牧师的寄生生活;“去修道院居住吧,那里修道士一个没有,婆娘却很多”、“女修道院长争酒杯,修女们争勺子”,是对修道院的腐败、酗酒的揭露;“容貌——尼古拉(圣人),小胡子——伊里亚(壮士歌中的主角),智慧——猪”,是对伪善者的挖苦。
很多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慨,如:“阿尔塔蒙家吃柠檬,而我们小伙子吃黄瓜”;“富人即使傻瓜,都受到尊重”;“辛辛苦苦干活,发不了大财”;“空手爱拿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劳而获);“虾用螯自卫,富人用钱袋自卫”。封建主对农民的农奴制压迫,在谚语中也有深刻的揭露,如:“进入领主的院子门是敞开的,而从院子出来门是窄的”。有的谚语表明农民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如:“农夫是胜利者,在他手中握有一把镢”;“村社——办大事,全村社吸一口气,恶霸就会死去”。
除了谚语,17 世纪还编出若干咒语集。咒语的内容包罗很广,有的为婴孩念咒,希望他快入睡,“不出声,不流泪,夜里不哭,不尖叫”;有的为治病(如疝气、牙痛、受伤等)念咒;有的为小牛念咒,希望它站起来。这些咒语,来源于民间信仰和民间医学,反映出民间信奉鬼神的力量和各种药草的疗效。17世纪民间口头创作对书面文学产生很大影响,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风格和形象。
小说:17世纪俄国文学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现实主义的生活小说和历史小说获得很大的发展。
17世纪初,俄国文学作品直接受到当时人民反对外国干涉的斗争的影响,主要描述社会动乱、残破的景象,激发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阿夫拉米伊·帕利琴的《故事》、伊·姆·卡提列夫一罗斯托夫斯基的《纪事》等都是在打败外国干涉军不久以后写成的。
17 世纪的历史小说,最著名的是《顿河哥萨克围攻亚速夫纪事》。它写成于17 世纪40 年代。作者是逃亡奴隶,后成为顿河办事处文书。这部作品热情歌颂顿河哥萨克以小股力量抵挡土耳其大军的动人奇迹。语言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表达了哥萨克的感情和风尚。
在旧的《圣徒行传》流行的同时,传记体作品以个人活动、家庭财产和家庭生活为内容,形成了新的流派。沙皇费多尔、总主教尼,康、侍臣拉吉舍夫、女贵族莫罗佐娃的传记,《乌里扬尼娅·奥索里娜故事》,大祭司阿瓦库姆自传,都属于这类作品。这些作品,除了保持圣徒行传的笃信上帝、向往消极生活和脱离现实外,都强调人物的个人活动。《乌里扬尼娅·奥索里娜故事》描写一个聪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很好地同丈夫、孩子、女仆和睦相处,经常关心邻里,为村社争光的故事。彼·阿瓦库姆(1620 或1621~1682年),尼日哥罗德县人,是17 世纪俄国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达80 种以上,其中许多被转抄传阅。17 世纪70年代所写自传,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思想内容是旧的、保守的,而艺术形式是新的。他保持旧的东西,但在利用旧的传记体裁时却把它破坏得面目全非。他笃信宗教,而又不加掩饰地塑造个人的神圣。他支持教会,但又讽刺了教会的生活。阿瓦库姆酷爱俄罗斯语言,吸收了前人的写作技巧加以革新创造,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他的自传叙述淳朴,形象鲜明,语言华丽,引人入胜。在他的读者中甚至有政府的狱卒。
16世纪末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适合市民、下级官吏、小职员、下级神职人员情趣的讽刺小说。17 世纪是讽刺小说的繁荣时期。作者以朴素的民间语言和大量的生活情节,淋漓尽致地揭发了当代尖锐的社会问题。许多作品流传整个17 世纪,有的演变为通俗读物,并在民间口头中传播开来。《赤贫人的字母表》是17 世纪杰出的讽刺小说。这部书每一行的开头都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由此得名。它描写一个贫困潦倒的人的悲惨遭遇,说明其原因是“受亲戚的嫉妒,受富人的压制,受邻人的仇恨,受告密者的出卖”。书中主人公对富人进行鞭挞,对穷人寄予同情。他说:“富人什么也不给穷人,鬼知道他们把钱拿到哪里去和干什么去”。他还愤慨地表示:“如果富人汉子在我这里呻吟,我就要用粗棍子从背后鞭打他”。
许多作品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和僧侣的伪善、贪婪。《鸡和狐狸的故事》写一只狐狸用美丽的语言劝一只公鸡从树上飞下来,做祝福仪式和祈求宽恕罪过。公鸡照着狐狸说的办,狐狸就张开大嘴把公鸡吃掉。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很容易认识现实生活中牧师的形象。《为酒馆效劳》讽刺性地模拟教会作礼拜,把矛头指向皇室酒馆和国家机关的酗酒陋习。书中描写一个酒鬼在酒馆里弄得倾家荡产的悲剧,指出酒馆使人变成穷光蛋,也是游手好闲、犯罪的温床。小说以酒鬼锒铛入狱,“不幸死亡”结束。《卡利亚津禀》以酗酒的修道士们控诉严厉的修士大司祭的形式,揭露僧侣的糜烂生活、放荡行为。酗酒和贪吃是修道院的一大弊端。修道士们竟以钟换酒来进行威胁。他们希望摆脱他们不喜欢的修士大司祭,并找到好的修士大司祭,和他们一起喝酒,不进教堂。《卡尔普·苏图洛夫故事》的真正主人公是商人苏图洛夫的妻子塔季扬娜。她快活、美丽,博得许多人,包括牧师、修士大司祭的倾倒。但她巧妙地摆脱了他们,继而向他们进攻,不时发出很尖的叫声,用教会的训诫训斥他们,把他们置于可笑、难堪的境地。《修道士萨瓦故事》揭露僧侣的贪婪、自私。《醉汉的故事》突出表现教会对教徒心灵的摧残,并俏皮地证明:像圣徒有时也犯各种罪过一样,醉汉也是天堂的体面。
许多讽刺小说是针对法庭的。《叶尔什·叶尔绍维奇故事》写两个居民(叶尔什和列希)在打官司的过程中痛斥法庭延宕审理土地案件,要求制止封建主的土地兼并,为被侵占土地的农民诉苦。《谢米亚基审判故事》揭露了法庭受贿、改变判决的丑恶行为,描述一个贫苦农民被不公正判决后逃脱罚款的经过。反映17 世纪新兴商人、地主生活的小说在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弗罗尔·斯科别耶夫故事》描写一个小贵族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为了致富,通过欺骗,娶了领主贵族纳尔迪纳——纳绍什金的女儿安努什卡的故事。安努什卡本人亦向未婚夫献计,让他把她从家里抢走,迫使父亲同意这桩婚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于是从纳尔迪纳一纳绍什金那里取得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这个故事确切地表现了旧的领主贵族的衰落和新兴地主阶级的上升。《萨瓦·格鲁德琴故事》叙述一个商人的儿子被父亲派去经商。他本来鄙视旧的传统习俗,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但他深陷于淫荡生活,把灵魂出卖给恶魔,以后逃走、充军,最后得到喀山有灵的圣母神像的帮助摆脱了恶魔,在修道院度过余生。故事说明旧的传统远比新的事物强大得多。《萨瓦·格鲁德琴故事》以宽阔的历史背景刻画了许多反对旧传统的人物的心理状态,透视了内心世界的奥妙。诗歌:17 世纪初,一些贵族诗人写了由几个音节组成的简体诗。这种诗,缺乏用韵和用句的严格规定,也缺乏生动的内容。17 世纪中期,杰出的诗人西米昂·波洛茨基(1629~1680)把简体诗加以改变,创造了固定音节和韵律的诗。西米昂·波洛茨基曾在莫斯科查伊科诺斯巴斯学校当教师,又当过传教士,后来成为宫内官员和沙皇的家庭教师。他的诗大多反映当时的宫廷生活,合起来编成两部诗集——《韵律》和《多花的花园》,前一部收入的是颂诗。第二部属社会政治性的诗,有讽刺诗、劝善诗、宗教诗、神话诗。波洛茨基是沙皇制度的辩护士,善于帮助统治者巩固政权,但他在诗中也不乏揭露社会黑暗面(如贪污、贿赂、不公正审判、妄自尊大等)的内容。1680 年,波洛茨基把诗改写得合韵动人,使它获得众多读者。后来,罗蒙诺索夫称这部书为“博学的入门”。大约17 世纪初,在民歌的基础上,有人开始试作以重音为调的诗。到17世纪80 年代,莫斯科贵族诗人彼·安·克瓦什宁写了抒情诗。
17世纪俄国文学中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如法国和德国的骑士小说《鲍维王子的故事》、《勇敢骑士彼得·兹拉梯伊·克留奇的故事》、《奥汤皇帝和他的妻子奥龙德公主》等。这些作品描述英雄人物的爱情故事,扩大了世俗文学的影响。有的还以讲故事、手抄本的形式传入俄国。有的作品是从波兰文转译,编在几部文集中,如《大守法镜》(讲圣徒和训诫)、《格言集》(古人笑话、名言)、《罗马的事》(劝善故事)等。从东方传入俄国的作品,有《叶鲁斯兰·拉撤列维奇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