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创作:由于识字的人还很少,口头创作仍广为流传。民间艺人,在北方称“说话人”,常常出现在劳动、休息和有人群的地方,演说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有一个叫做特罗菲莫·格里哥维奇·利比亚宁的农民,擅长唱英雄歌曲。据旁人所记录,他熟悉的英雄歌曲有26 首。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口头创作呈现多样化。有的仍然保持旧的风格。有的以经过革新创造的形式出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新现象、新情趣。叙事诗、仪式用的诗歌渐渐衰落。运用暴露、讽刺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谚语、俗语日见繁盛。这些作品,反映了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地主和资产阶级、官僚、僧侣的丑恶,表达了人民对真理和正义的向往。
19 世纪下半期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的活跃向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主题。民间口头创作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活而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在语言、意境方面给了文学创作以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都很重视学习民歌、民间故事,充实自己的作品。尼·阿·涅克拉索夫在诗中运用了民间语汇、谚语、俏皮话。他著名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吸收了农妇叶琳娜·安德列耶芙娜·费多索娃的《哭丧人》的哭词写成的。他的诗与俄罗斯民歌、民间故事很相似。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少年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英雄叙事诗,如关于多勃雷尼亚·尼基吉奇、伊里亚·穆罗美茨、阿廖沙·波波维奇的故事。高尔基非常称赞他外祖母讲的民间故事、民歌。他一生没有忘记她讲的关于贤明的瓦西里萨、强盗首领巴巴·乌斯塔和王子伊凡的故事以及战士伊凡的诗。以后在外地流浪时,高尔基又听到许多民间作品。这些,往往成为他创作的基础。高尔基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与民间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1886年,叶·安·费多索娃曾出席在尼日涅一诺夫哥罗德举行的全俄博览会。高尔基把见她讲民歌的情形写成一篇文章,刊于《奥德萨新闻》。
与农民口头创作流行同时,由于工人阶级的形成,开始出现塑造工人生活和斗争新形象的工人口头创作。随着工人、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歌曲也以民歌的形式传开。《斯杰尼卡·拉辛悬崖》、《被沉重的奴役所折磨》、《华沙之歌》、《哎呀你,我的命运,我悲惨的命运》、《同志们,勇敢地齐步前进》等,都是在斗争中出现的优秀作品。《国际歌》、《马赛曲》、《送丧进行曲》在工人中更是家喻户晓。
19 世纪末,在民间,尤其在农民和工人中,出现一种流行歌曲,即一种短歌。歌词多为4 行。内容为爱情、劳动、家庭生活、人的忧伤与欢乐。韵脚易记,易读,亦易仿制,具有质朴爽朗的风格,音律有强烈明快的,有抒情柔和的,也有幽默自然的。歌唱时常以三弦琴、手风琴伴奏。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 世纪下半期是俄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这时的作家发展了文学的各种形式和风格,写出举世闻名的不朽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这时期占支配的地位。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传统,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征服读者,帮助他们回答社会生活和个人思想上的迫切问题。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举国关心的“谁之罪?”和“怎么办?”问题。这两个问题,构成了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谁之罪?”就是指俄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资源富饶的国家而经济和社会制度却相当落后,是谁的罪?国家的财富或者被白白浪费掉,或者被骗子、寄生虫挥霍殆尽,而人民受尽地主、富人的压迫过着贫困痛苦的生活,是谁的罪?“怎么办?”就是应该怎样改变现状,建设新的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尼·亚·杜勃罗留波夫对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罗斯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等著作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根本原则,指出文学、艺术不仅要再现生活,还要说明生活,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文学为人民的解放服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是俄国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时期俄国解放运动的新人、革命家拉赫美托夫、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的形象。他们已经不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的人”,而是知道怎么办、怎么战胜旧的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的一代新人。这部小说对革命青年起了巨大的敦育鼓舞作用,是列宁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另一部小说《序幕》是《怎么办?》的续篇。它真实地描写了革命家伏尔庚和列维茨等人的形象。伏尔庚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在很大涅度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完全一致,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文学评论中捍卫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指出作家的主要价值在于描写真实,真实地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是文学的首要任务。他提倡“作家去找人民生活新鲜、健康的幼芽,帮助它们正常、顺利地成长和繁荣”。屠格涅夫:伊·谢·屠格涅夫在文学理论上和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主张准确、有力地描写真实,指出生活的现实对文学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即使这种真实和本人的好感不相符。屠格涅夫的作品都有丰富的内容,成熟的技巧,真实地反映了19 世纪40 到70 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捕捉了当时开始隐隐约约激动不安的社会问题。
屠格涅夫写了《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一系列长篇小说。《罗亭》的主人公是19 世纪40 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沙皇制度的统治下他没有发挥才能的地方,但他聪明,热情,勇敢,向往真理,憧憬未来,善于唤醒人们为崇高的理想而斗争。《贵族之家》描写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最后感到衰老无用的痛苦经历。《前夜》叙述一个贵族出身的俄国姑娘叶琳娜嫁给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决心和丈夫一起为保加利亚民族解放共同战斗的故事。《父与子》通过旧和新、父和子之间的冲突,反映了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斗争,并塑造一个坚强、正直、果断、头脑清醒、正在建设新生活的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的形象。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上激烈的争论,因为它提出了当时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烟》描写进步青年和反动势力的斗争。由于脱离俄国的实际,他们的事业半途而废。《处女地》反映民粹派运动。
冈察洛夫:伊·亚·冈察洛夫认为忠于所描写的现实是艺术的基本规律。他在俄国农奴制废除前夕写的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中,对农奴制度的腐朽进行了极其深刻、有力的批判。小说的主人公奥勃洛莫夫由于依靠祖辈留下来的庄园和农奴,过着无忧无虑、无所事事的生活,精神委靡不振,成天躺在沙发上,直到死去。奥勃洛莫夫的形象集中表现了剥削阶级寄生虫的特征。杜勃罗留波夫在《什么是奥勃洛莫夫性格》一文中,指出奥勃洛莫夫是农奴制度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地主不劳动而靠别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列宁曾用奥勃洛莫夫性格来批评因循守旧、整天沉浸在开会、编制计划、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冈察洛夫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悬崖》,据作家自称,描写了“觉醒了的奥勃洛莫夫”。但这部作品一方面美化已经适应“新环境”的庄园主,另一方面却丑化革命者。总的说来,冈察洛夫的作品构思严密,语言优美、生动、流利,用屠格涅夫的话说,是用“金笔”写成的。
涅克拉索夫:尼·阿·涅克拉索夫是最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从小体察农民的痛苦,受别林斯基思想的影响,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结下深厚友谊,积极参加《现代人》、《祖国纪事》杂志的编辑工作。他主张面向人民、为人民而创作,广泛而真实地反映国家和人民的生活。他的《货郎》、《奥琳娜——士兵的母亲》、《严寒——通红的鼻子》、《铁路》等诗反映了农民、工人的悲惨生活,《怀念杜勃罗留波夫》、《祖父》等诗塑造了十二月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长诗《妇女》歌颂了在危难降临时毫不犹豫地跟随丈夫去西伯利亚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涅克拉索夫的代表作。这首诗构思精深,叙述平易通俗而感人,倾注了对俄罗斯人民的深情厚意。诗中描写7 个农民在路上相遇,争论“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他们决定去周游全国,亲眼看看谁是过好日子的人。所到之处,遇到的都是饥寒交迫、贫困不堪的人,人民对压迫者恨之入骨。作者进而描写了一个坚强的革命家格利沙·杜勃罗斯克沙诺夫的形象。读者立即就看到了“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答案:在俄罗斯,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列宁高度评价涅克拉索夫的作品,经常引用他的诗句和人物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很复杂。早年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与别林斯基有密切的交往,是进步团体彼得拉舍夫小组的成员。189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服苦役后,在政治上表现动摇。从流放地回来后,陷于消极颓废。他在19 世纪60 年代初发表的一些作品(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中,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却宣扬温顺和容忍的宗教一忠君思想。以后,他的小说《罪与罚》、《白痴》、《恶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获得世界声誉。他在这些作品中深刻地描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反抗必然遭到失败,对小人物被压迫、穷苦、受冤屈的遭遇寄予同情。但他又鼓吹宗教信仰和逆来顺受的思想,反对对不合理的社会进行反抗、斗争,攻击革命者;幻想人人亲密友好相处,过道德上纯净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于心理分析,文风婉转含蓄,偏重写病态的“受伤的”心灵、心理。对“无意识的、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意境刻画得很细致。高尔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消极、反动的心理进行尖锐的批评,同时认为凡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在心灵上和他一起为罗斯恐惧和痛苦”,他是“俄罗斯伟大的殉教者”中最伟大的人。
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米·叶·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以流放见闻为素材继续发表《外省散记》,对沙皇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对人民的斗争表示深切的同情。19世纪60 到80 年代,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写了《纯洁的故事》、《讽刺散文》、《庞巴杜尔及庞巴杜尔莎》、《塔什干的老爷们》、《一个城市的历史》、《甜言蜜语》、《戈罗夫略夫老爷们》、《波舍洪往昔》等作品。小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戈罗夫略夫老爷们》写得最出色。前一部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而又愚昧无知的市长的形象,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说他们的脑袋都是可以随时摘下、随时装上,甚至可以拿在手中摆弄的,听命于他们的士兵都是锡做的。后一部描写一个精明能干而又残酷压榨农民的女地主呵丽娜·彼得罗芙娜为着财产而和亲骨肉互相残杀致使整个家族崩溃的情景,揭示了剥削制度必然灭亡的规律。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是19 世纪下半期俄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讽刺作品戳穿了农奴主乔装打扮的外表,暴露其强取豪夺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当时进步的青年喜欢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许多形象语言变为广为流行的成语。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成为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名词,如:“犹独什卡”( 出自《戈罗夫略夫老爷们》)是反动、伪善、变节、空谈的化身,“庞巴杜尔”(出自《庞巴杜尔和庞巴杜尔莎》)指昏聩刚愎的大官,“波舍洪茨”(出自《波舍洪往昔》)指落后愚昧的庸人。
托尔斯泰:列·尼·托尔斯泰(1828—1910年)是19 世纪下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到了高峰,并在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推进一步。列·尼·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附近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村地主家庭。1844 年进喀山大学学习。因对沙皇制度不满,于1847 年退学,在自己的领地上试行改革:开办子弟学校,订购各种机器,设法和农民接近。同时,坚持自学。1851年,以志愿兵身分入伍。曾参加克里木战争(1853~1856年)。这期间,写了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开始登上文坛。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实际上是步入社会以前的托尔斯泰自己。1856 年,托尔斯泰退伍。1857 年和1860~1861年,两度出国考察,同时写了反映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篇小说《哥萨克》。在高加索那几年的生活,特别是那里的风光、人和战争,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宁静、有规律的生活更是他创作的有利条件。1864~1869年,托尔斯泰埋头写他早就构思的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描写了1805~1820 年俄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这期间复杂错综的国际国内军事、政治形势,歌颂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抗侵略者、保卫祖国的英勇斗争,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形象。书中有60个登场人物。一些主要角色,由于作者的精心刻画,性格特别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873—1877年,托尔斯泰写了第二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主人公是彼得堡一显要官僚的妻子。她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一个比她大20 岁而又冷酷、虚荣、利欲熏心的人。她经过长期踌躇,决然离开丈夫。但那时候妇女在法律上没有权利。她终于失败了,怀着痛苦和绝望卧轨自杀。在这里,托尔斯泰揭露了吃人的俄国社会制度,并赋予妇女的痛苦以同情。另一方面,他又采取调和主义立场,鼓吹避开现实,“为上帝、为灵魂活着”。
1881年,托尔斯泰搬到莫斯科居住。只有夏天和临终前才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19 世纪80 到90 年代,他又写了剧本《黑暗的势力》、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长篇小说《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艺术创作的结晶。作者在描述一个普通姑娘被一个贵族少爷欺骗、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被流放西伯利亚的故事里,揭露了19 世纪末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的黑暗,高级官吏、法官的腐败和教会的伪善,指出整个俄罗斯帝国已经成了囚禁和戕害人民的监狱。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主张:“无论任何艺术流派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他热爱人民,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揭露了沙皇政府的暴虐和法律、法庭的不公正。他的作品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
契诃夫:安·巴·契诃夫(1860—1904年)是19 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出身于塔干罗格一个小商家庭。1876年,迁居莫斯科。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家开业当医生,并从事文学创作。一生写了大量短、中篇小说,十几个剧本。
契诃夫把细腻的幽默、犀利的讽刺、柔和的抒情结合起来,以简洁、精练、朴实无华的风格写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19 世纪80 年代,他主要讽刺了意志沮丧者,固执守旧、庸俗和对统治者奴颜婢膝的小市民。从19 世纪90 年代起,他的作品主题更加明确。他的《第六病室》,把整个沙皇俄国描写成一座暗无天日的监狱。列宁读了小说后都有自己也被关进“第六病室”的感觉。在《女人王国》、《三年》、《出诊》中,描写了城市资本主义的剥削。在《套中人》中,塑造了一个反动、保守、扼杀进步思想的人物:“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不敢交朋友、看书……不敢帮助穷人和学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窒息和变革的必要。
契诃夫要求改造不合理的旧制度。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他不能找到改造俄国的真正革命的道路,更没有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但是,契诃夫的创作仍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19 世纪90 年代,高尔基说过,“契诃夫每一部新的小说都是加强一个对我们来说很宝贵而又必要的调子——精神爽快和对生活热爱的调子。”“唤醒人们厌恶这种死气沉沉的、半死不活的生活——这种生活真可恶透啦。”
契诃夫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大的影响。他说:“我善于把一些很冗长的事物很简短地谈出来。”他那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今天还是值得借鉴的。
高尔基:19 世纪90 年代,阿·马·高尔基(1868 一1936年)开始走上创作道路。他生于尼日涅——诺夫哥罗德。4 岁丧父。寄居外祖母家。只读过两年书。当过学徒、饭馆跑堂、搬运工等。后到喀山,过漂流生活,饱尝艰辛。靠自学掌握许多知识。1892年,发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女神》。接着,写了《祖父阿尔希普和廖恩卡》、《柯诺瓦洛夫》、《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契尔卡什》、《奥尔洛夫夫妇》等。这些作品,从内容和风格看,既有现实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有的揭露了资本主义骇人听闻的罪恶,讴歌人民的反抗斗争。作者在《契尔卡什》中以一个巨大海港沸腾的生活场面为背景,揭露了创造巨大财富的劳动者却失去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伊则吉尔老婆子》描写了一个勇敢正直的青年丹柯为拯救人们于危难用手撕开自己的胸膛,把心掏出来高举在头上当作火炬,给人们照亮了道路的故事,歌颂了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品德。《鹰之歌》痛斥了愚蠢、渺小的蛇,赞扬了勇敢、骄傲、受了伤的鹰,激发了人们对丑恶的憎恨和对美好的向往。19世纪下半期,格·伊·乌斯宾斯基(1843—1902年)写了反映城市贫民和农民被压迫和无权的作品。费·米·烈舍特尼科夫(1841~1871 年)写了反映乌拉尔农民、工人和卡马河船夫困苦生活和繁重劳动的作品。弗·加·柯罗连科(1853~1921 年)写了揭露农奴制残余、反映农村闭塞落后和农民备受压迫、歌颂人民为自由而斗争的作品。德·纳·马敏一西比里亚克(1852~1912 年)以描写乌拉尔劳动者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反映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劳动人民的贫困闻名。而以马尔凯维奇、列昂吉耶夫、阿夫辛科为代表的作家在作品中美化、颂扬地主贵族和专制政权,恶毒攻击民主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他们的作品思想内容反动,艺术技巧不强,没有多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