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1000年》■

上一页 下一页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起步


  1917年11 月7 日(俄历10 月25日),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人民又击退了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抗和外国武装干涉。1921年,俄国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1922 年12 月30 日,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0年代末和30 年代,苏联执行几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一个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变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1 年6 月22 日,法西斯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苏联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卫国战争。1945年5 月8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一切文化成果成为全国人民的财产:列宁指出:“过去,全部人类的智慧、全部人类的天才创造,只是让一部分人独享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而另一部分人连切身需要的东西——教育和发展也被剥夺了。然而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成为全国人民的财产。”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很快就摧毁了旧的文化机构,废除了一切旧的等级和特权,查封了反动的资产阶级报刊,创办新的苏维埃报刊,为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提出了“纪念碑宣传”计划,强调指出,必须创作出具有革命内容、为群众所接受并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1918 年4 月12 日,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拆除为歌颂沙皇与其仆从而建立的纪念碑和拟定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纪念碑方案》。“纪念碑宣传”计划得到画家、雕刻家、建筑家们的热烈响应。出现了大量面向广大群众的广场、街头的艺术作品。1918~1921 年,仅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就建立了40多座纪念碑,以纪念为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杰出革命家以及俄国、世界文化进步的代表人物。在莫斯科建立了50 多面带革命标语的纪念匾额和浮雕。在“纪念碑宣传”的影响下,每逢重大节日,用宣传画、壁画和标语装饰城市成为传统。

  苏维埃政府保护文化宝藏,把许多历史上的艺术珍品收归国有。1917年11月,在人民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保护事务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颁布了专门的法令,禁止损伤文物,不许把文化珍品运往国外。莫斯科特列基亚科夫画廊、彼得格勒艾尔米达什博物馆等都宣布为国家财产,博物馆的数量也从革命前的213 个增加到1921年的310 个。对古文物的修复做了大量工作,如修复卢勃廖夫的《三圣图》。

  苏维埃国家为满足劳动人民的文化需要,对博物馆、剧院实行免费参观。同时,建立了一批便于劳动人民参加的新的文化机构——工人俱乐部、阅览室、红角、扫盲识字班、流动图书馆、宣传火车、宣传轮船。

  苏维埃国家尊重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1917 年11 月21—22 日,发布了“告穆斯林各族人民书”,宣布穆斯林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机构自由,不可侵犯。1917年11 月24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把18世纪以来被掠夺来的乌克兰圣物(旗帜、麾、文书等)交给乌克兰。其后,列宁签署了人民委员会“关于归还穆斯林教徒《圣奥斯曼可兰经》的决定”。1918 年11 月,人民委员会规定,所有少数民族的学校有权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扫盲的开始:由于革命前俄国大多数居民处于文盲状态,扫盲成了苏维埃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1919 年1 月26 日,列宁签署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的法令”,规定:“凡年龄在8 岁到50 岁而无阅读或书写能力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志愿学习本民族语文或俄罗斯语文。”除正规学校外,建立扫盲初级班,要求学生在3 个月内初步学会读、写、算;创办训练班,把学完初级班的提高到小学二年级的程度。对文化知识差的,要求通过学校学习,提高到完全小学的程度。1920年7 月,成立了全俄扫盲非常委员会,各地成立了省、县、乡扫盲非常委员会。扫盲全面展开,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运动。到处悬挂着“打倒文盲!”等鲜明的标语。工人、农民、红军战士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晚间,工人、农民在紧张劳动之余,便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红角、俱乐部,看书渎报,参加口头宣传,到扫盲识字班上课。由于国内战争,扫盲远未达到目的,但是进展也很明显。1920年,全国41 个省中有扫盲识字班12000个,3 年内学会看书写字者达700万。

  教育改革的初步措施:在苏维埃政权下,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建设。苏维埃政权初期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几项。

  一、实行国家对学校的领导,废除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和影响。1918年1月23 日,人民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的法令”,取消了东正教教会在国家的特权地位,并明确指出讲授宗教教义在任何学校都是不允许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信仰自由,不反对举行宗教仪式(只要不破坏社会秩序,不侵犯公民权利),同时保留宣传无神论、在群众中进行文化教育,同愚昧、落后进行斗争的权利。

  二、实行统—劳动学校制度。1918 年10 月16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统一的劳动学校条例》,废除了有产阶级在教育上的特权,使学校面向大众,向工农孩子开门;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学校。教学分为两个阶段:8 至13 岁孩子属第一阶段,13 至l7 岁孩子属第二阶段;取消小学和中学的间隔,以便劳动人民的子女从学习识字、掌握科学知识,直到升入高等学校。新的学校是男女合校,实行完全世俗、脱离反动宗教影响,对所有的人免费。在苏维埃政权头3 年中,新办的学校达13000 所。1920年,全国共有学校118400所,学生970万(19“年共有学校106400所,学生780万)。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更快。

  为保证学生的健康,1918 年9 月14 日,人民委员会决定发给5 岁以下孩子补充口粮,通过学校食堂和食品供应点发给学龄儿童补充食物。国家免费供给生活无保障的劳动人民子女早餐、鞋、衣服和助学金。到1919 年底,通过教育人民委员部取得衣服的有2458000 人,取得鞋的有9450000 人。为有病的孩子开办了夏令营。1920 年,被送到农村前贵族庄园度假的孩子,莫斯科约40000人,彼得堡约20000人。

  三、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十月革命胜利后,高等学校成为向劳动人民开门、培养新型的、为人民服务的苏维埃知识分子的阵地。1918 年8月2日,人民委员会批准了《关于高等学校入学章程》,废除了过去进入高等学校的限制,每一个年满16岁而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性别,都可以进入高等学校。首先从工人、贫农中招生,并提供助学金。女生和男生具有同等权利。为便于青年工人入学,《章程》规定暂不验中学毕业文凭、证书、不考试。高等学校也免收学费。高等学校的学生很快增加了。1918 年初至1919 年秋,大学生从6 万增加到11.7 万。

  但是,当时青年工人和农民大多缺乏进入高等学校的知识准备。1918年底,教育人民委员部开始创办工农预备班。这一创举是由莫斯科商学院选举学生会主席引起的。当时该院工人学生很少,共产党员只有8 人。他们便向莫斯科河区青年工人求助。结果,青年工人1000名立即注册入学,并参加选举,工人学生选举胜利。但是,工人学生深深地感到,仅靠组织上的优势是不够的,必须实际上取得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建议为大学创办工农预备班。1919 年9月2 日,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成立。到1920年底,全国有工农速成中学54 所,学生18000人,其中工人占40%,农民20%,红军战士7%,职员25%。高等学校学生的社会成份发生了变化。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学生逐渐成为主要骨干。共产党在高等学校的影响扩大了。

  1918~1920年,创办了一批新的高等学校。革命前,大学只有8所。1920年,大学增加到16 所,这期间,高等技术学校也从16 所增加到32所。到国内战争结束,全国已有高等学校244 所。1914~1920 年,文学生从125000 人增加到206000 人。1920 年,莫斯科大学、彼得格勒大学、喀山大学、萨拉托夫大学有女生20000人。莫斯科大学女生已占学生总数的1/3。

  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条件:革命前俄国科学往往只能得到慈善团体的少量赞助,没有国家的支持。苏维埃国家非常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列宁为科学的发展指出了方向:科学必须和实践密切联系,必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1918年4 月,列宁在《科学技术工作计划草稿》中,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作了确切的阐述。

  随之,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给科学院工作拨款的决定,强调系统解决国家工业分布和最合理利用国家经济力量是重要的而又迫切的任务。

  为便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1918 年秋,成立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著名的科学家尼·叶·茹科夫斯基、安·尼·图波列夫、尼·季·捷林斯基、阿·尼·巴赫、伊·米·古勃金参加了科学技术部的工作。为吸收更多的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许多自然科学部门成立了研究机构。由200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根据列宁的创议,制定了著名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在社会科学方面,1918年夏成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1920 年,在莫斯科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1920 年12 月,成立了十月革命史和共产党史料征集出版研究委员会。许多党和国家活动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如安·谢·布勃诺夫、弗·阿·贝斯特里扬斯基、米·尼·波克罗夫斯基、弗·伊·涅夫斯基、弗·维·阿多拉茨基、米·斯·奥里明斯基等,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

  苏维埃政府大力支持科学家的工作。1918 年,国家接收了伊·维·米丘林苗圃,任命米丘林仍为该苗圃负责人,并为他配备干部,拨给物资、设备。1921年,人民委员会决定保证生理学家伊·彼·巴甫洛夫的研究工作条件。1918年,在尼日涅一诺夫哥罗德建立了无线电实验室。1919年,这个实验室进行了数干里距离的无线电播音试验。试验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1920 年2月5日,列宁在收到尼日涅一诺夫哥罗德无线电实验室领导人弗·德·邦契一布鲁也维奇的信后,写了复信,表示对他在无线电发明方面的努力给以积极的赞助。从无线电实验室的工作,到无线电台开始使用,都是在列宁的关怀下进行的。还有一些创议,也都是由于列宁的直接参与、过问和不断支持而付诸实现。苏维埃国家深切关怀科学家的生活。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期间,为了帮助一些科学家渡过饥饿的难关,列宁亲自提议发给科学工作者“院士口粮”。1920年3 月,在人民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全俄科学家生活改善委员会。高尔基任彼得格勒科学家生活改善委员会主席。对许多科学家,列宁格外关怀和照顾。他曾屡次检查给巴甫洛夫的补助发了没有,发了多少,有没有障碍,需要的一切是否都办到了。到1920年底,全国有5000名科学家享受了“院士口粮”。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