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20 年代末苏联已经开始建筑新的住宅。这种住宅体现了新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严格的逻辑性,建筑构件简单,注意公用设施、住宅布局、绿地、生活设施、商业机构的密切配合。设计了供工人住的标准化楼房,每座楼大多七、八层,也有的三、四层,以钢筋混凝土建筑,外表灰白色,四周是一大片草地。也设计了标准化居民楼,层数较少,有4 层的,有5 层的。所有楼房的窗户都朝空地开着,光线和空气都很充足。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巴库,出现了一个一个新的居民区以及学校、托儿所、俱乐部等生活和文化设施。许多公用大楼、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在莫斯科近郊,那簇新的房屋,紫红色的墙,嵌着明净的玻璃,非常美观。屋旁种有白杨等树木,每当夏日枝叶繁茂时,夕阳西照,令人心旷神怡。
城市建筑进行了总体规划。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其他城市都加以改进,并设计、修建了若干新的城市(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捷尔任斯克、库兹涅茨克、大查波罗什)。1930 年,在红场的列宁墓建成。这反映了当时建筑的成就。列宁墓背对着克里姆林宫墙,居红场中央;全部用赭色和黝色的花岗岩砌成,外表为梯形状的3 个立方体,突出了简朴、刚强的特征。最底层是墓室。正中门楣上有一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镌刻着“列宁”的名字。陵墓里饰有用花岗岩雕刻的苏联国徽。两旁有石梯通往顶层(重大节日时苏联领导人在此检阅);四周植有小松树;外面绕上一道短墙。气势十分庄严肃穆。
到十月革命二十周年前夕,莫斯科市中心的改建已经完成。红场及其附近的小商店、货棚、仓库、小木头平房消失了。街道拓宽并铺上沥青。临街建起美丽的大型建筑物。莫斯科修建了闻名世界的优美的地下铁道。1935 年5月15日,莫斯科地下铁道3 条干线开始运行。每个车站四面用大理石砌成,都有自己的特征,不同的设计,有各种雕像,上下车站都有自动的扶梯,像是艺术宫殿。
20 年代末~30 年代,苏联大型建筑的风格各异。有的趋于简洁、朴实,如莫斯科捷尔任斯基大街的“吉纳莫”大厦、莫斯科苏维埃大厦、列宁格勒轻工业学院、明斯克的军官大厦。这种建筑不能满足人民的艺术爱好。有的趋于端庄、雄伟,如列宁格勒苏维埃大厦,其正面有8 层楼高的列柱,两侧稍低,半露方形壁柱和列柱衬托出中央的巨大。这种建筑嫌过于夸张。有的趋于摩登化,如1939年建成的全苏农业展览会列宁格勒陈列馆,其中央柱廊采用古典手法,而又脱离古典建筑的结构比例,柱子异常细长,没有柱冠和柱基。这种建筑的艺术形式和结构比例很不协调,自然不受欢迎。有的运用古典传统,并同新的技术相结合。这种建筑以1940年在基辅建造的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大厦为代表,结构朴实、简洁、鲜明,总体紧凑,圆顶嵌装了玻璃,扩展了艺术境界。雕塑:20 到30 年代,苏联的雕塑仍然以建大型纪念物为主,同时开始创作体现苏联人形象的作品,1922年,尼·亚·安德烈耶夫为莫斯科大学旧楼塑造了亚·伊·赫尔岑和尼·普·奥格辽夫像。斯·德·麦尔库罗夫在莫斯科尼基茨基门下建造了克·阿·季米里亚捷夫像。安德烈耶夫在小剧院旁造了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像和列宁生平组雕。1940年,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建了列宁像。这期间,在基辅和哈尔科夫建了舍甫琴柯纪念碑。这些都是庄重、朴厚、气韵生动的杰作。伊·沙德尔的《圆石块——无产阶级的武器》,是构图生动的优秀作品。所雕的工人,身材粗壮,俯身用两手扶着一石块,两眼直盯着前方,随时准备投石,形态非常逼真。
苏联雕塑家积极参加了1939年全苏农业展览会、莫斯科地下铁道车站和国际展览会苏联馆的艺术装饰工作。在农业展览会上展示了大型的雕像《工人》、《农民》。《工人》高3 米,作者是伊·沙德尔。1937年,在巴黎国际展览会上,穆辛娜(1889~1953年)用不锈钢制成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的巨大雕像,十分醒目,创造了苏联人雄伟、充满活力、完美的形象,是工人和农民牢固联盟的象征,也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标志。
绘画:20 到30 年代,苏联画家大多倾注于描绘为革命事业斗争的战士的形象,反映工人、农民建设新生活的劳动,再现祖国的风光景色。
国内战争期间,弗·马雅科夫斯基和姆·切列姆奈赫首创“罗斯塔之窗”的讽刺宣传画,作为打击敌人的武器。德·莫尔的宣传画《你签名参加了志愿军吗?》创造了工人战士的形象。
姆·格列科夫画的骑兵第一军、费·鲍戈罗茨基画的革命海军等作品都以鲜明的革命题材著名。格列科夫是苏维埃战争画的创始人。他画了笼罩着革命火焰的一望无际的南方草原和在肉搏中视死如归、迎接胜利的红军骑兵,表现了历史的真实。
勃·约甘松的《审问共产党人》和《在乌拉尔工厂里》,表现了布尔什维克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反映了苏维埃历史画的特征。叶·切普佐夫的《农村支部会议》、阿·莫拉沃夫的《贫民委员会会议》、约甘松的《苏维埃法庭》等,描写了苏联新的社会关系。勃·雅科夫列夫的《交通正在就绪》、阿·杰伊涅卡的《在新车间的工地上》描写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热情。杰伊涅卡还画了宏伟的《彼得格勒保卫战》和《母亲》。伊·勃罗茨基等人创作了优美的肖像画。恩·克雷莫夫的风景画《冬末》和阿·库普林的风景画《杨树》都很精妙。
戏剧:十月革命后,苏联戏剧成为表现人民、教育人民、为人民所享受的艺术形式。苏维埃政权初年,大街、广场都成为戏剧演出的场所。数十个剧团和广大劳动人民参加了演出活动。1918 年十月革命一周年时,公演了弗,马雅科夫斯基的诗剧《宗教滑稽剧》。这是革命后上演的第一出现代戏,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檄烈斗争。接着,一批批新的剧目陆续上演,有阿·瓦·卢那察尔斯基的《奥列维,克伦威尔》、《毒物》,比尔一别洛策尔科夫斯基的《风暴》,特列涅夫的《普加乔夫起义》等。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弗·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导演的《装甲列车14—69》为苏联戏剧发展开了新生面。高尔基的《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别人》、《仇人》、《避暑客》、《野蛮人》等剧作的上演促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确立。尼·包戈廷的《带枪的人》和《克里姆林宫的钟声》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列宁的形象。
传统剧目的演出仍占重要地位。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在沙皇俄国每年的演出不超过500次。1940年,俄罗斯各职业剧院上演的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戏剧就达10415 次。莎士比亚、席勒、莫里哀、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的剧本用苏联27 种民族语言演出。
1922 年莫斯科省工会理事会剧院(后改名莫斯科苏维埃剧院)和1923 年革命剧院(后改名马雅科夫斯基剧院)建立后,苏联的剧院很快发展起来。在一些革命前完全没有戏剧艺术的民族地区建立了剧院。30 年代,所有新建的工业中心和建筑工地(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别列兹尼基、阿穆尔共青城等地)都有自己的剧院。在农村,出现了从未见过的集体农庄剧院(1941 年,达300 多个)。农村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各大城市,还有儿童剧院,剧本简易明了。演出之前,有教师向儿童讲解剧中情节,使儿童易于了解。此外,还有些马戏团,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狮、虎、狼、熊等与人握手、接吻等动作,而且可以看到猫与鼠同在一条“桥”上献技、鸡和狐同碗吃饭。电影:1896年,电影已经传到俄国。这年夏天,在尼日涅—诺夫哥罗德举行的全俄工业和艺术博览会上第一次放映了电影。当时的电影是“活动的照片”,没有声音和彩色。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电影被用以达到赢利的目的,庸俗、低级的影片占领了俄国电影市场。
十月革命后,电影成为人民的事业,成为最大众化最为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式。
在国内战争期间,电影工作者主要拍摄反映国内重大事件、新人新事、尤其劳动人民的英雄业绩的纪录片。为后人保存了革命导师列宁的形象,是这时期电影纪录片的重要贡献。《列宁电影纪实》,是优秀的纪录片之一。1925年.谢·艾森斯坦导演的影片《罢工》、《波将金号装甲舰》获得巨大成功。《罢工》是第一部表现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电影,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主角登上银幕。《波将金号装甲舰》展现了1905年革命水兵起义的事件,显示了人民的力量,于1927年在巴黎国际电影节上获一等奖。1926~1931年,又拍摄了《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十月》、《成吉思汗的后代》、《兵工厂》、《土地》、《生路》等优秀影片。
3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苏联有声电影发展起来,电影和文学、音乐结合起来,电影脚本、导演和表演技巧相应提高。1934年,根据富尔曼诺夫同名小说摄制的影片《恰巴耶夫》(《夏伯阳》)是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突出地反映了国内战争期间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夏伯阳的形象,达到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继《恰巴耶夫》之后,电影的题材、风格、样式呈现多样化。受到群众欢迎的影片,有革命的三部曲(《马克辛的青年时代》、《马克辛的归来》、《维堡区的故事》)、《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有描写革命领袖列宁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带枪的人》,有历史故事片《彼得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有描写当代苏联人的《伟大的公民》、《政府委员》、《教师》,有现代喜剧片《未婚妻》、《拖拉机手》、《养猪女和牧羊郎》、《快乐的人》、《光明之路》,还有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改编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优秀的纪录片和科教片,有《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普希金手稿》、《在海洋的深处》等。
1941年,第一部立体影片制成。
音乐:十月革命后,从前的革命歌曲,如《同志们,勇敢向前进!》、《华沙革命歌》等,在群众中继续流行。同时,一些充满革命精神的新歌曲,如《我们勇敢地投入战斗》、《从原始森林到英吉利海》、《在手榴弹不断的爆炸声下》等,开始创作出来。
1920 年,骑兵波克拉斯创作了《布琼尼进行曲》。这首歌以明快、富有生气的音调配合着红军前进的步伐,表现了国内战争的热烈场面。它是为苏联专业歌曲创作打下基础的第一批歌曲之一。
新经济政策时期,各种音乐流派相当活跃。俄罗斯无产阶级音乐家协会主张同音乐界的资产阶级影响进行斗争,但在对古典作品的评价和对其他流派的态度上却存在着片面性和宗派主义。现代音乐协会则崇尚西方现代音乐。经过探索,苏联音乐的发展开始走上新的历程。出现了德·肖斯塔科维奇作的《第五交响曲》、德·卡巴列夫斯基作的纪念列宁的安魂曲等一批优秀音乐作品。20年代后期一30 年代,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都取得空前的发展。1927年,在华沙举行的肖邦钢琴比赛会上,俄罗斯钢琴家奥波林夺得第一名。1937年,在同样的比赛会上,札克又获得优胜。1928 年,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在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1928 年,亚历山大罗夫领导的红军歌唱团成立,这对于繁荣军队音乐创作、促进军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1937年,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时,作曲家们满怀激情地写出了许多纪念诗人的音乐作品。卫国战争以前,尤·沙波林的第一交响曲庄严、沉着,反映了俄国革命的进程。他的叙事乐曲片《在库利科沃旷野上》再现了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顿斯科伊的形象,并以雄健和抒情相结合、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技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伊·伊·捷尔任斯基在歌剧《静静的顿河》,对歌剧艺术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第一次以朴素而富有表情的语言歌颂了现代的英雄人物。
这时期苏联芭蕾舞剧也取得显著的成就。形成了包括表演、导演、音乐、剧本、舞台设计在内的一整套理论和演出体系。雷·格里艾尔写了优美的芭蕾舞剧《青铜骑士》、《红罂粟》等。谢·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芭蕾舞剧《罗密欧和朱丽叶》。著名的芭蕾舞剧还有《巴黎的火焰》、《巴赫奇萨拉伊水泉》、《劳伦西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