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1000年》■

上一页 下一页

1.教育的大发展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取得了国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到1950 年,苏联经济实力已达到英、法两国的总和而接近美国的1/3。赫鲁晓夫领导期间,实行了一些改革,促进了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 年勃列日涅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实行了完善计划方法和加强经济刺激的新体制,使苏联经济获得了新的进展。到70 年代,苏联年均产值已相当美国的1/2。但是,由于没有坚持改革,长期以来的经济比例失调、军费开支浩大、农业困难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开始呈现停滞状态。1985 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加快了经济改革步伐,政治上实行公开化和民主化。然而,旧体制正被打破,新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被削弱,改革难见成效。结果,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复杂。1991年底,苏联解体。

  初、中等教育:战后,苏联政府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文化,十分重视教育问题。首先做了3 件事。一是保证儿童从7岁开始受教育,扩大了学校网,给曾处在沦陷区的学校物质援助。二是帮助因战争耽误学习的青年提高文化水平,创办了青年工人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这类学校的学生达140 万。三是为各重要国民经济部门输送熟练的劳动力,大大发展了工厂学校、技工学校、铁路学校等。

  1949 一1950 年,恢复了普遍七年制义务教育。1950—1955 年,在各加盟共和国首都和大城市实行了普遍十年制教育。1958 年,在校学生达3150 万。此外,在农村青年学校、青年工人学校、成人学校有学生近200 万。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

  1958年,全国实行普遍八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代替七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了劳动教育和高年级的职业训练。到1963 年,普遍八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完成。

  苏联的中小学一向为十年制。1958 年,赫鲁晓夫要求中学生有一年工作经验,在若干年内实行十一年制。1966年,又恢复十年制。小学和中学共分3个阶段:小学(1~3 年级),初中(4~8 年级),高中(9—10 或11 年级)。1966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等普通学校工作的措施的决议”,要求加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各校办起了小工厂、研究室、实验园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集体农庄参加生产实践。

  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普遍中等教育。上完8 年学后,继续完成中等教育的达80%以上。1977 年12 月22 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以及训练他们参加劳动的决议”,对中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毕业生必须获得科学基础的深刻知识和在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劳动技能,并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1979~1980学年,苏联有初等和中等学校147000所,学生4400多万。80年代中期,为适应社会新的需求,中小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小学除招收7 岁孩子外,也招收6 岁的孩子,逐步改为6 岁入学。中学增加1 年,中小学合起来11 年。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当广泛,近20 门课,不但有自然、数学、社会科学、外语、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基础课,而且有《家庭生活的道德和心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技术基础》等新鲜的科目。为改进青年的学习、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工业企业和集体农庄为学生提供了工位,指派指导技师。职业技术教育:战后,为适应向和平建设的过渡,技工学校(1949 年起是矿业学校)、铁路学校和工厂学校获得很大的发展。1953 年,这些学校开始为农业培养机务人员。1954年,创建了从中学毕业生招生的技术学校,包括矿业学校、建筑学校等,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1955年,全国有职业技术学校3100所,学生755000人。1946~1958 年,职业技术学校为工业和建筑部门培养有知识的熟练工人达730万。

  职业技术学校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以八年制普通学校为基地的职业技术学校;二、为完全中学毕业的青年提供职业教育的技术学校。1979—1980学年,全国有职业技术学校7072 所,其中3984 所是中学,在这些学校学习的男女青年达360多万,每年毕业生200多万。职业技术学校为1100种职业培养生产、技术骨干。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如培养自动线和半自动线操纵员、程序控制车工和安装工、工业养殖综合体操纵员等,形成专业比较齐全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教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苏联的教师队伍显著扩大,1958 年已经近200万,1988年达270 万。教师来源于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大学的毕业生。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51~1955 年培养的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教师从15.8%增加到23.5%。60 年代初,拥有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的教师占普通中学教师总数的1/3,而到70 年代,他们的总数已超过中等教育系统全部教师的2/3。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被选为各级苏维埃代表的达15 万名。1974年,建立了每隔5 年1 次的教师评定制度,对成绩卓著的授予“一级教师”和“教师——教学法专家”称号。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并享受不少优待。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教师可以增加工资25~30%,有设备齐全的住房。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享有额外优待,如住房免费,并有一块宅旁自留地。边远地区的教师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地区津贴。教师每年可以享受假期48天。需要休养的教师可以领到免费或优待疗养证。工会为教师兴办了专门的休假基地200多个,每年接待疗养的教师约70 万人。

  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战后苏联大力恢复和发展高等学校。1947年底,高等学校总数已达到战前水平。1946—1950 年,扩大了高等学校的招生。1950年,大学生达124.7 万。平均每年有大学毕业生22.43 万人。

  战争年代许多高等学校东迁,为创建新的高等学校奠定了基础。1956—1958年创办的29 所高等学校中有14 所建在东部。60 年代开办了新的高等学校60多所。以后又新建一些高等学校,其中大多在新开发的地区。这样,形成了高等学校比较合理的布局。

  1980年,高等学校总数达870所。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都有大学和专科学院。开设的专业达400多个。1976~1977学年,升入高等学校的新生第一次超过100万,大学生总数超过500 万。1986年,全国有高等学校896所,大学生超过530万。

  函授大学和夜大学一直是劳动者不脱产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1979—1980学年,全国有专门的函授学院14 所,高等学校的函授部(系)692 个,学生总数达160万,占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1/3。在高等夜校教育中,有夜大学两所,工厂高等技术学校3所,夜课部和系374 个,学生总数达65.32 万人。全苏综合技术函授学院是规模最大的函授高等学府,学生达3 万多。国家为函授大学和夜大学的学生提供优惠条件。他们享有入学考试假期10 天,每学年准备考试的假期若干天(工资照发),毕业论文答辩假期4 个月,国家考试假期1 个月。外地学生参加考试、毕业设计、答辩期间有宿舍居住。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都设有研究生部。50 年代和60 年代初,对学位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副博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除公开评论外,必须在刊物上发表内容提要。博士学位和副博士学位都必须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1980年,全国有600多所高等学校和1300个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总数为96000人,其中在高等学校学习的57500人。

  按规定,面授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 年,函授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年。此外,还招收一年制的研究生,其对象是具有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并在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者,如高等学校教师、中学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1980年,这种研究生达2 万。

  1948~1956年,曾设博士预备部。这是仿照研究生部的做法。随着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提高,博士预备部被撤销。1961年,高等学校被授权临时免除在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副博士的教学任务,而担任2 年高级研究员或初级研究员,撰写博士论文。全国高等学校每年给撰写博士论文的教师提供这样的职位约1000个。

  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特别快。1945~1960 年,在校学生增长1倍多。1961~1962学年,全国有中等专业学校3416 所,学生近240万。1980 年,中等专业学校达4400所,学生460万。1986年,中等专业学校增加到4500所。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分布在450 多个专业部门工作,担任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高级专家的助手、业务工作的独立执行者。

  苏联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扩大规模与数量的方法发展的,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如专业分得过细、学生实际能力差、学生功课负担过重、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设备不足、高水平的教授和教师配备不足、毕业生学非所用等。1986年7月,苏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草案),指出了改革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使之符合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革的几个重点:一、教育要与生产及科学紧密一体化,向三者协作的新原则即合同制过渡;二、提高培养专门人才的质量,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实行电子计算机化,广泛吸收工龄不少于2 年的在职青年上学,由企业支付助学金;三、对各类专业学校提出具体要求,如为使毕业生安心农村工作首先挑选农村青年学农业,选派担任2 年以上的初级和中级医务工作者进入高等医科院校;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1988 年8—12月,苏共中央通过了《普通中学条例》、《职业技术学校条例》、《中等专业学校条例》、《高等学校条例》,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群众教育:战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为建设社会主义,坚持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宣传无神论。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强调了政治思想工作同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提高公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反对教条主义和书呆子习气联系起来,同反对个人崇拜与正确理解党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联系起来。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有对共产党员进行初级教育的两年制政治学校,有时事小组、讲习班,还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和苏共历史专题讲习班、小组和学校。为普及经济知识,创办了初级小组(学习基础知识)和高级小组、进修班(研究原著)。

  报纸和杂志发展很快。每个家庭平均订阅报刊6份。仅1946—1958年,报纸从7039 种增加到10463 种,一次发行量从2960 了).份增加到5770 万份。1989 年,全国有报纸8000 种,一次发行量大约为2 亿份。还有区、市级报纸3700种。许多企业有自己的小报。报纸有政治性的,包括中央和各地共产党与苏维埃的机关报,如《真理报》、《消息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有各种专业性的,包括各个专业部门的机关报,如《文学报》、《农业报》、《教师报》、《医务工作者报》等。《真理报》、《劳动报》、《共青团真理报》、《少年先锋队真理报》的印数最多,一次发行量超过1000 万份。《真理报》同一天在各大城市印刷发行。1948—1958年,杂志从960种增加到3824种。1987 年,有杂志5000多种,一年发行量超过40 亿份。杂志属政治性的,有《共产党人》、《党的生活》、《鼓动员》等;通俗性的,有《女工》、《星火》、《鳄鱼》等;儿童和青年读物的,有《木乐济尔加》、《青年技术》等。每个国民经济部门和文化、科学机关都有专门的杂志。印数最多的是《女工》、《农妇》、《星火》、《鳄鱼》、《木乐济尔加》。《女工》发行量为1500万份。报纸、期刊用57 种苏联民族文字印行。1917~1989年,苏联共出版书籍和小册子370多万种,总发行量近700亿册。每年出版的书籍和小册子近85000 种,总印数为25 亿册左右,占世界出书总数的1/4。政治和社会经济的著作约占各类书籍总数的1/5。《列宁全集》完成了第四版的出版。1957年,苏共中央决定出版新的《列宁全集》(第五版)。同时,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需求量最大的为文学名著、历史、艺术和回忆录、科幻作品及工具书。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几小时内就销售一空。1984 年,普希金文学作品3 卷集订户达1070万。马雅科夫斯基诗集发行600万册。

  被德国法西斯破坏的文化教育机构很快得到恢复。集体农庄自筹经费修建了俱乐部、图书馆。国家修建的文化机构规模宏大。每个大的村镇都有俱乐部和文化馆。俱乐部、文化馆、图书馆设有讲演厅,经常有专家公开讲演,还有各种集会,如会见先进生产者、问题解答、读者座谈会。

  苏联图书馆由1958 年的137600个增加到1989年的330000 个,包括群众性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与专业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藏书从1958年的7.526亿册增加到1989年的56 亿册。国立列宁图书馆藏书和文献达3600 万册(件),其中本国图书和文献2500 万册(件),外国图书和文献1100 万册(件)。每天接待读者8000名,提供各种书籍近4万册。列宁格勒的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大众图书馆藏有各种版本的书籍和手稿近2500万册。莫斯科的国立科技图书馆藏书800 万册,是苏联首批运用自动信息检索服务系统的图书馆之一。西伯利亚科学图书馆藏科技方面罕见的书刊8000种。外国文艺图书馆藏有世界各国文艺作品和其他各种书刊——用135 种文字印刷的、从中世纪到当代的——500余万册。

  苏联图书馆与140 个国家的4000个图书馆、出版社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每年寄往国外的书刊达120 万册,收回交换品90 万册。苏联博物馆从1958年的870个增加到1989年的2000个,包括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乡土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

  博物馆不仅广泛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物,而且陈列当前模范人物的材料,成为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平时,或者假日,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并予以讲解。如果到苏联宇航博物馆去参观,可以看到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太空服和其他物品。每次新的宇航员登空飞行前,总来这里向加加林宣誓,表示完成任务的决心。

  列宁格勒的艾尔米达什仍然是最大的博物馆,同巴黎的卢孚宫、纽约的“大都会”、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并列为世界4 大博物馆。它有展厅353 个,收藏俄罗斯和外国艺术品270万件,每年接待参观团体3400 个,举办讲座1200次。莫斯科的特列基亚科夫画廊藏有展品6 万件。莫斯科的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外国艺术品56 万件。列宁格勒的俄罗斯博物馆是收藏和研究俄罗斯艺术的中心,有收藏品40 万件。莫斯科的东方民族艺术馆收藏东方及非洲的艺术品,其中印度、中国、日本、伊朗的艺术品十分丰富。莫斯科的国立历史博物馆藏有希腊罗马文物、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文物、古代手稿、钱币、艺术品等,每年参观人数超过200 万。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有世界闻名的兵器馆,12 到20 世纪的金银制品,俄国和其他国家的钟表,拜占庭浮雕,珠宝装饰品,俄国、拜占庭、伊朗、中国、法国、英国精美的纺织品,俄国历代沙皇和皇后加冕用的服装,戈都诺夫和彼得一世的宝座,各种轿式马车,各种艺术珍品等。莫斯科的综合技术博物馆展示了几世纪以来的技术发展,是一座有着丰富形象的知识宝库。中央列宁博物馆藏有革命文物40 万件,在35 个展厅中展出12000件,每年参观人数近200万。弗拉基米尔一苏兹达尔保护区博物馆、莫斯科近郊的阿尔汉格尔斯科耶、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也是很有名的博物馆。苏联政府重视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原有的革命博物馆外,又新建了几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其中,基辅的卫国战争纪念馆面积达40 公顷,馆前面是一片大广场,有一座《胜利母亲》像。她左手握盾牌,右手举宝剑,剑锋直指蓝天。像身加底座高达102 米。威武的《胜利母亲》,表现了苏联人民英勇不屈、不可战胜的气概。馆内展品主要反映卫国战争的历史事实,用文物、图片、布景再现战争实况,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在列宁格勒有保卫列宁格勒纪念馆,是为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900 个日日夜夜而造的。在900 个红色火炬下面,镌刻着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的姓名,表彰了人民英雄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的功绩。广播和电视在城乡人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除了中央广播电台外,还有各共和国的广播电台14 个,边区和州的广播电台120 个,自治共和国广播电台20 个。1957 年,中央广播电台每日播音180 小时。80 年代末,中央广播电台有14套节目,为满足边远地区的需要每日播送231 小时。每天24小时都能听到广播。卫国战争以前,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电视中心已经开始广播。1951年,基辅电视中心建成。到1958年,苏联已有电视中心41 个。80年代末,电视中心已达到117 个,除中央电视台外,还有加盟共和国的和地方的电视台,形成统一的电视网。电视转播站能向各城市和大部分乡村转播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两套节目可通过转播站向大部分地区播放。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