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1000年》■

上一页 下一页

4.艺术的成功与探索


  建筑艺术:战后苏联建筑实行工业化和机械化,提高了材料的质量,加快了施工的速度。斯大林格勒在战争中成为废墟,战后几年工夫就重建起来,按新的规划建筑了新的楼房、街道、广场、花园、喷水池,沿伏尔加河修建了胜利公园,在广场内塑造了在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的英雄塑像,成为完美多姿的花园、历史的博物馆。

  从1946年起,莫斯科的改建迅速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街道和大型建筑物。城市逐步实行绿化,街心花园、小花园美丽可爱。沼泽地经过修整、用围墙和街灯装饰,焕然一新。每座建筑物的平面和立体结构都有自己的风格,一目了然。每座建筑物又与俄罗斯传统的建筑艺术密不可分,有典型的尖顶,仿佛与克里姆林宫的塔楼相辉映。

  巍峨屹立在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新校舍是50 年代莫斯科大建筑之一。它由30座彼此相连的大楼组成,能容纳上万名大学生、研究生、工作人员和教授。主楼32层,高达240 米,中央有52米高的尖塔,塔尖装一大红星,显示出雄伟、壮丽的气势。

  1961年,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建成启用。它是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美、色彩辉煌的现代建筑。大理石砌面,玻璃和铝合金闪闪发光。大礼堂能容6000人。内装有大型空调器,每小时供指定温度的空气100 万立方米。在铝制悬挂式横幕上密布着5000 个灯。墙、天花板、座位均具消声性能。从每个座位上可听到用各种语言发表的讲演。大礼堂上方直通专门的宴会厅,能容2500人。如果你随意走上宴会厅周围的阳台,环顾四周,可尽兴欣赏克里姆林宫附近如花似锦的景色。

  在莫斯科加里宁大街,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其间最惹人注目的有:4 座26层的办公大楼和5 座24 层的居民楼、自动电话大楼、“十月”电影院和书店。它们合成雄伟的建筑群,是优美的行政、商业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莫斯科列宁中央体育场、俄罗斯电影院、“波罗丁诺战役”全景、列宁山上的少年宫、俄罗斯大旅馆、莫斯科新马戏院、奥林匹克村、奥斯坦基诺电视中心等,也是精心设计的现代风格建筑。奥斯坦基诺电视中心发射塔高达537.5米,堪称“欧洲第一塔”。从这座发射塔的嘹望台环眺,可以饱览莫斯科全景。舍甫琴柯、纳沃伊、陶里亚蒂和新西伯利亚郊外的科学城等也有一批优秀的建筑物。

  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苏联城市建筑开始摆脱单调的形式,而更注重提高质量、表现民族特色,如莫斯科郊区的泽列诺格勒等。

  雕塑:战后苏联雕塑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索柯洛夫的群像《劳动的胜利》、阿勃杜拉赫马诺夫的《牧羊者》等创作了劳动人民的造型。宾楚克和塔乌里特的《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莫甫冲的《别林斯基》、汤姆斯基的《果戈理》等表现了人物独具的个性。摩希娜创作了柴可夫斯基纪念碑。1949 年,符赤季奇领导的集体创作了巨型群雕《列宁同志!我们向您宣誓》,表达了苏联人民对革命领袖的沉痛哀悼和继承他的事业的决心。所雕人物,造型大小、面貌和姿态各异,传神精到、逼真。1957年,柯宁科夫的《自雕像》以端庄、自然、真实获列宁奖金。菲维伊斯基雕的《宁死不屈》表现了3 个青年怒形于色、坚强威武的神气。

  50~60 年代,创作了一批气势宏伟的雕塑。在伏尔加一顿河运河水利工程建筑物上,在伏尔加格勒马麦冈上,在列宁格勒皮斯卡列夫斯基公墓上,可以看到巨型纪念性艺术雕塑。

  绘画:战后苏联绘画题材风格多样。约甘松的《列宁在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谢罗夫的《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建立》、赫美利柯的《为了伟大的俄罗斯人民》、布勃诺夫的《库利科沃旷野的早晨》等等,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库克雷尼克塞的《结局》精妙地讽刺了希特勒的下场,具有艺术的个性特色。普拉斯托夫的《拖拉机手的晚餐》、涅普林采夫的《战斗后的休息》、雅勃隆斯卡娅的《粮食》、萨里扬的《阿拉拉特谷地》、萨拉霍夫的《早晨的列车》、萨维茨基的《义务》、车尔尼柯夫的《顿巴斯矿工》、伊尔特涅尔的《丈夫们回来了》、尼科诺夫的《我们的日常生活》等等,表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新的社会风貌。

  195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举行了美术展览会,展出油画、线条画和雕塑品8000件。60 年代初兴起了民间美术创作热潮。与传统美术发展同时,群众美术传播日益增多。1967 年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和1970 年列宁诞辰一百周年时,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展览会。仅俄罗斯联邦就展出5000 名艺术家的作品11000件。

  70、80年代初,苏联美术变化缓慢。在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不正常,评选的标准往往不是作品的艺术水平,而取决于雕塑家、画家的职务和称号,反映时代精神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减少,清新、活泼风格的作品受到排斥。从80 年代中起,在改革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力图摆脱旧传统的束缚,另辟蹊径,推出非寻常的、非标准化的作品。一批过去被闲置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和观众见面。对有的艺术作品进行重新评价。第一次出现了艺术品的展销、拍卖。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品的好坏有发言权。

  戏剧:1946年,在苏联展开了一场对剧场上演节目及其改进办法的讨论。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决议,严厉批评剧场过多地热衷于上演历史题材的剧本和格调低下的外国戏剧作品,强调艺术家应集中注意力于创作反映苏联现代社会生活、促进苏联人优良性格发展的作品。但是,这个决议对历史题材和外国戏剧作品的批评过于偏激,以至持否定态度,造成只有主旋律没有多样性、题材单一的偏向。

  40年代末~50 年代初,反映现实的剧本在戏剧中占绝对优势,其中罗马肖夫的《伟大的力量》、史坦因的《荣誉法》、拉甫列尼约夫的《为了海上的人》、柯涅楚克的《马卡尔·杜勃拉克》和《翅膀》等描写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斗争和爱国主义精神,雅柯柏逊的《在堡垒中的生活》反映了爱沙尼亚人民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西蒙诺夫的《俄罗斯问题》和拉夫列尼约夫的《美国之音》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真相。

  50年代后期,苏联戏剧获得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剧本,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列昂诺夫的《金马车》、维尔塔的《无限远景》、罗佐夫的《祝你成功》、史坦因的《个人事件》、柯涅楚克的《星星为什么微笑》、阿尔卓夫的《朝霞中的城市》、斯米诺夫的《布格河上的堡垒》;有喜剧,如文尼科夫的《当相思树开花的时候》、施瓦尔茨的《影子》和《青年夫妇的故事》;有滑稽剧,如乌格留莫夫的《第十六号座位》、米哈尔科夫的《桑布勒罗》;还有反映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历史剧,如谢尔文斯基的《大基利尔》、佐林的《永恒的源泉》、卡普列尔的《暴风雨的年代》、雅申的《指路明灯》。马雅科夫斯基的讽刺喜剧《臭虫》、《澡堂》的上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全国不少剧院上演了优秀古典戏剧作品,如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等。世界现代著名戏剧作品的演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58 年,包戈廷完成了最后一部列宁题材的剧本《悲壮的颂歌》。这部作品描写列宁晚年虽重病缠身,但仍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奋斗不息,情节悲壮感人。它和作者以前的两部作品(《带枪的人》、《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一起组成《列宁三部曲》。1959 年,《悲壮的颂歌》在大剧院上演。演员斯米尔诺夫扮演列宁成功,获得列宁勋章。

  60 年代,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的《朋友们和年代》、列宁格勒普希金话剧院演出的《茹尔宾一家》、基辅列霞·乌克兰卡剧院演出的《迎着雷电》反映了新的社会关系和道德问题,吸引了许多观众。阿尔布佐夫、潘诺娃、施托克等的剧本以及根据肖洛霍夫、特瓦尔多夫斯基的作品改编的剧本在许多剧院上演。1967年,十月革命五十周年时,举行了全苏新剧本应征竞赛。《七月六日》(莫斯科艺术剧院)、《说实话!除了实话,什么也没有!……》(列宁格勒大话剧院)、《日记摘录》(基辅乌克兰卡剧院)获一等奖。仅1969年,剧院的新演出就达3500次。

  随后,埃·布拉金斯基和埃·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拨弄》)被搬上舞台。这些作品,情节铺陈绝妙,处处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很受观众的喜爱。

  到80 年代,苏联专业剧团有560 个以上,用47 种语言演出。业余剧团有很大的发展,超过1000个,观众每年达3亿人次。

  苏联还有固定的马戏团70 个,帐篷马戏团17 个。每年马戏的观众为7500—8000 万人次。全国有杂技演员5500 人。几十年来,出现了一批世袭杂技名人,如杜罗夫家的驯兽、基奥家的魔术、康杰米罗夫家的马术。杂技小丑一直很受欢迎。苏联演员创造了把空中体操和马上特技结合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节目。他们第一次表演了极其复杂的空中飞人特技,飞行平台一直升到接近圆顶的地方,飞行距离达14~15 米。体操运动员飞过全场,还在空中连翻3个跟头。苏联戏剧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和生活变化的需要。1985年,报刊不断发表讨论戏剧改革的文章,内容涉及剧院剧目、演员聘用、导演任命、经费和报酬问题,总的方向是摆脱僵化的管理体制,发挥剧院的积极性,由剧院自定剧目,自定成员,自负盈亏,对剧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自己负责;剧院的领导、演员一律实行合同制,并根据贡献大小付给报酬。到1990 年前,已有80 个剧团进行了试验。它们获准自我管理,对剧目的选择和经费有自主权,导演不由上级任命而由剧团选举产生。一些过去进行义务演出的小剧团,开始自己售票,自己留基金,自负盈亏,如莫斯科的“在木板上”、“在西南”、“尼基塔大门”、“人”等剧团就在这方面作了引人注目的探索。

  电影:1946 年,联共(布)中央“关于电影《灿烂的生活》的决议”,为拍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水平的电影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短期内陆续摄制了一批优秀的影片,其中有反映伟大历史事件的,如《宣誓》、《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攻克柏林》;有表现苏联人民现实生活的,如《乡村女教师》、《西伯利亚交响乐》、《库班哥萨克》;有表现保卫和平的,如《俄罗斯问题》、《易北河会师》、《被揭露的阴谋》;有文学作品改编的,如《真正的人》、《青年近卫军》;还有以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为题材的科教片。每年摄制纪录片达200部以上。

  50 年代后期,苏联电影艺术进入高潮。1957 年摄制的影片比1951 年增加14 倍。《列宁的故事》、《共产党人》、《静静的顿河》、《列宁在波兰》、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第四十一》、《沙漠的白太阳》、《6 月6 日》、《乐观的悲剧》、《奔跑》等,从各方面反映了苏联的革命和历史。《全部留给人们》、《一年中的九天》、《你的同时代人》、《主席》、《灭火》、《平常的故事》、《红球花》等,表现了当代人的内心世界。《湖畔》、《恋人》、《落叶时节》、《我们将活到星期一》等,提出了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现实问题。电影工作者一直对战争题材从各种角度和形式进行探索。苏联卫国战争则是主要的题材。这样的影片有《仙鹤飞翔》、《一个人的遭遇》、《士兵的颂歌》、《晴朗的天空》、《生与死》、《生来不是士兵的孩子》、《亲骨肉》、《黎明这里静悄悄》,《热血》、《他们为祖国而战》、《小分队战地浪漫曲》、《合法婚姻》、《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等。一批古典文学名著,如《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堂吉诃德》、《奥瑟罗》等,被搬上银幕。

  70年代,故事片《红莓》展现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开始重新做人却遭到黑社会成员杀害的经历。这部电影在苏联评论界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受到观众的欢迎。80年代初的电影,比较注意表现正面人物的性格、个性、意志和智慧,如《大地,你的儿子》塑造了一个善于对每一决策和行动缜密思考的优秀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希望与支柱》中的集体农庄主席、《第二梯队开始行动》中的“临时”厂长也各具性格特征。《白露村》的主人公费多斯老人集幽默和智慧于一身,表演极其生动。《小伙子们》、《审慎》、《停车》中的主要人物都很有吸引力。革命历史影片,如《列宁在巴黎》、《红钟》等,仍保持优良的艺术传统。80年代,苏联每年摄制故事片约150 部,电视片100多部,纪录片和科普片约1000多部,动画片约130部。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在134个国家上映,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戈尔巴乔夫领导苏联期间,放宽了文化限制,电影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反映各种题材的杰作增多,具有鲜明思想性和观赏性的作品仍占重要地位,如:《通讯员》通过一个为教授送稿的杂志通讯员与教授的女儿相爱的故事,反映了年轻人生活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提出了青年的理想问题;《变革的时刻还是思考的时刻》反映了农村的变革,某农庄主席采用不寻常的工作方法,自己去当普通庄员,而让庄员当农庄主席,结果发现了不少问题,从而改变了劳动方式。

  二、发行反对斯大林的影片。1986 年11 月,在莫斯科上映了由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摄制、坚吉兹·阿布拉泽导演的影片《忏悔》。这部影片突破了20多年来对斯大林时代恐怖行为的禁区,描写了上百万人的亲属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失踪的悲剧。1987 年12 月,电视纪录片《再揭露》不但描写了斯大林时代的恐怖行为,而且嘲笑了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的不切实际作法。

  三、重新审查过去发行的影片。苏联影协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近20 年来禁止放映的影片25 部。其中,克利莫夫导演的《垂死挣扎》于1975 年摄制完毕,过了10年以后才获准公映。这部电影描绘了尼古拉二世下台的悲痛,而不是他的邪恶。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轰动一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于1987 年又在苏联中央电视台播映。它讲一个在战斗中负伤昏迷被俘的飞行员,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在苏共二十大后得到平反、参加新式飞机试飞并获得勋章的故事。但同时,苏联政府以个别情节“严重失实”为由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和其他9 部电影列为禁片,不能再在各大影院、电视台播映。这种做法,是有偏颇的。

  四、放宽进口电影的标准。许多苏联电影专家到世界各地选购影片。过去被严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乡愁》和《牺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五、电影改革的初步。苏联观众对电影的兴趣在下降。据统计,70 年代初每人每年看电影20 次,80 年代末每人每年看电影14 次。苏联电影工作者力图从“恢复审美的正义”、重用富有才华的艺术家、重新评价过去的影片、严格专业性的要求、从行政管理过渡到经济管理等途径重新振兴电影。

  音乐:战后苏联音乐一度出现了打着“革新”的旗号、忽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1948 年2 月10 日,联共(布)中央“关于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批评这部歌剧的音乐没有表现力,优美旋律被不和谐、很喧闹的曲调所代替,大部分成为噪音的集合,强调指出艺术必须同人民的生活、古典音乐和民间创作联系。决议对一些著名作曲家一律斥之为“反人民的形式主义的代表”,做法显得粗暴,但是总的说来,影响是积极的。

  40年代末、50 年代,出现了不少新的和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的《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第二稿)、《真正的人》,肖斯塔科维奇的大合唱《森林之歌》、《第十交响乐》,阿鲁秋年的《祖国大合唱》,卡巴列夫斯基的歌剧《塔拉斯一家》,梅伊图斯的歌剧《青年近卫军》等等。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清新抒情的《莫斯科近郊的傍晚》传遍四方,获得世界许多国家人们的喜爱。

  纪念列宁诞辰一百周年时,举行了全苏最佳音乐节目比赛。歌剧《俄罗斯妇女》、《哥拉·布勒尼翁》、《爱沙尼亚》、《光明的颂歌》等一批新颖别致而又顺应时代、民族精神的作品获得观众的称赞。芭蕾舞剧《创造世界》、《哈姆雷特》、《冷酷的统治者》、《安图尼》、《爱上的人》获得奖金和奖状。演奏音乐的优良传统继续得到发扬。哈恰图良的器乐协奏曲以色彩丰富、情感强烈、民族情调清新而著称。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80年代,苏联各种风格的音乐又有很大的发展。重要的作品有格·斯维利多夫的大合唱《普希金的花环》和《夜云》,罗·谢德林的歌剧和芭蕾舞剧,瓦芙利宁的交响乐剧《钟鸣》,安·艾什派与基,康切里的交响乐,阿·什尼特克的叙事乐曲《浮士德》与用古代亚美尼亚大诗人格·纳列卡季的诗谱写的合唱。一些作曲家把严肃优雅的艺术传统和当代大众音乐相结合,创作了崭新的作品,其中有器乐曲、爵士即兴曲和“洛克”风格的歌曲。

  战后苏联芭蕾舞蹈家创作出一批新的作品。40 年代末、50 年代初有《灰姑娘》、《七美人》等等。50 年代后期,在西方芭蕾新潮的影响下,交响芭蕾在苏联兴起。1957 年,大剧院上演了格里戈罗维奇编导的《宝石花》,体现了芭蕾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成功地塑造了青年石匠达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恋人忠贞不渝的形象。从此,一批交响芭蕾相继出现,有《希望之岸》、《十二个》、《斯巴达克》、《山里姑娘》、《伊卡尔》等等。70 到80 年代,苏联艺术家还努力把交响芭蕾和戏剧芭蕾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风格。格里戈罗维奇编导的《安加拉河》和《伊凡雷帝》,普利谢茨卡娅等编导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海鸥》,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具有浓郁的时代、地区、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

  苏联有芭蕾舞剧院47 个,舞蹈学校16 所。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和列宁格勒国立音乐学院设芭蕾舞编导系。一批批风格独特的优秀芭蕾舞演员脱颖而出。谢苗诺娃、杜金斯卡娅、乌兰诺娃、列别辛斯卡娅、别斯梅尔特诺娃、恰布安尼、谢尔盖耶夫、叶尔莫拉耶夫、康德拉托夫成为苏联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他们的名字已为世界芭蕾舞爱好者所熟知。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苏联青年选手常常名列前茅,有时囊括前三名。

  80年代,苏联音乐舞台也呈倾斜趋势。听众,特别是青年,对严肃、优雅音乐的兴趣下降了。古典音乐与普通听众的差距扩大了。不少音乐家的创作转向包括青年在内的听众感兴趣的题材。自编自演的歌曲广为流行。剧院推出通俗音乐会,上演现代歌剧和芭蕾舞剧。1988年初,在明斯克举行的全苏第一届音乐剧会演上,推出了许多风格和形式各异的歌剧、舞蹈,深受群众的欢迎。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