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俄罗斯文化1000年》■

上一页 下一页

5.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与困难


  战后苏联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的生活获得不断的改善。居住:战后苏联住宅主要仍由国家和企业投资建设。为解决住房紧张问题,有计划地修建了一批4—5 层的公寓。在城市郊区和农村建造单层或两层的住宅。在工矿企业区形成广大的工人村。住宅明亮,有自来水、暖气、煤气、电等设施。附近有食堂、商店、医务室、阅览室等生活、活动场所。

  由于房屋不够分配,政府禁止个人多占房。如莫斯科,每人居住面积不得超过9 平方米。在此限额内按统一的标准收房租。超过此数,所超面积收较高的房租。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工程师等的居住面积较宽,但差别不大。1957年,经过试验后,苏联政府提出了按工业工艺开展大规模住房建设、消灭住房不足的任务。住房建设顺利进展。平均每年添建住宅200 万套。1957~1987年,共建住宅均6000万套。全国2/3 以上居民搬进新居。住老房的也扩大了居住面积。城市公寓设施比较完善,卧室、厨房、厕所、储藏室、存衣室,一应俱全,有自来水的占91%,有下水道的占89%,有暖气设备的占88.4%,有煤气的占78.5%,有热水供应的占71%,有浴室的占82%。最新的住宅又都有电视天线、电炉、电话,隔音、通风、保暖也有改善。住房的间数一般比家庭人口少一,如:5 人——4 间,4 人——3间,3人——3 间或2间,2人——2 间或1间。莫斯科人均住房面积为12 平方米,有独立住宅的占82%,合住1 套的占18%。

  苏联一直实行低房租制。根据1928 年8月31日定的租价,住户每月收入在450卢布以上者,每平方米月租1.32 卢布;收入不足450 卢布者,其房租按比例递减。房租一般占职工家庭收入的3~4%,最多不到10%。军人、军属、军功受勋者、苏联英雄、劳动英雄受到优待,房租减10~15%。

  与修建公寓同时,苏联政府鼓励职工个人建房。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有专项拨款长期低息借给拟建造住宅的职工个人。国家低价供应一切建筑材料,免收地租。住宅建筑合作社可以较快地建造较好的住宅。国家为合作建房和个人建房提供相当于房价70~80%的贷款,期限20~25 年,年息5%。苏联住宅虽然年年建,仍然感到严重不足。1987 年,莫斯科有50 万人向地区住房委员会申请分新的住房。有一次全苏调查结果,没有任何正常居住条件的年轻家庭达1/2。房租太低是住房不合理的原因之一。莫斯科有—位院士曾建议人均住房不到12 平方米的按老标准收房租,超过12 平方米的超出部分付高9 倍房租。1989 年,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向居民出售国家住宅的决定”,向住房改革迈出重要的一步。

  在农村,由集体农庄和国家盖的砖房并不亚于城市住宅,有自来水、电灯。有的集体农庄有公共的大楼,作为招待所。亲朋来了,可以到那里去住。还有公共食堂、音乐厅和舞场。集体农庄庄员的住宅,一般四周用木板钉成围墙,墙内有一小花园,中间为传统的木屋或小洋房,进门是客厅,放着圆桌、椅。客厅旁边是卧室,内摆钢丝床。被单洁白,挑有各式各样的花纹。还有书橱、穿衣镜、衣柜、梳妆台等。

  服饰:战后苏联,人们穿着一向注意整齐、合身、美观。衣服如果有皱纹都必须熨平。男子常穿整套西服。裤子初以大裤腿为尚,后渐变小裤腿。妇女上衣和裙子多为一种颜色,也有用若干片精心缝制的,也常穿连衣裙,或上穿毛衣(长袖和短袖)下穿裙。据说部长们曾指示,妇女在办公的地方不许穿长裤,头发的长短也受到约束。妇女只有在干力气活的时候才穿长裤。男子留胡子被认为是“对社会舆论的挑衅”。

  到戏院看戏时,大家都衣冠楚楚。爱美的女士常带一双讲究的高跟鞋在盥洗室换好才进入剧场,看完戏再换旧鞋回去。化妆品的使用多了起来。有的妇女在皮包内总有一个脂粉小盒,在宴会或集会中途拿出来搽用。

  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西方时装逐渐在苏联流行起来。60 年代,年轻人对裤脚没有折边、紧身腰的裤发生兴趣。70 年代,穿超短裙和喇叭裤到处可见。80 年代,穿牛仔裤、尼龙衫、人造革上衣出入电影院、俱乐部和漫步公园习以为常。有人为了买到牛仔裤整天在城里奔跑。皮夹克、旅游鞋成为抢手货。妇女以挂珍珠项链为时髦。在冬天,过去城市妇女大多包一块方头巾,80 年代则戴花样繁多的皮帽。年轻女子还讲究帽子与大衣领口的色调和谐一致,脚上穿长筒靴子,格外漂亮。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对服饰的选择堪称内行。她戴的金铜色头巾颇受苏联女性的青睐。1987年美苏首脑会议期间,赖莎穿闪闪发光的紧身上衣,配以紧身背心和有绉边的衣饰,外加黑色缎子花裙,真是潇洒、风流。

  从1967 年起,苏联开始举办“国际时装展览会”,吸引了很多苏联姑娘,经常客满。苏联模特儿个个身材苗条,碎步行走,姿势和西方模特儿一模一样。饮食:战后苏联,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饮食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食品定量配给已取消,质量也提高。粮食以及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供应充足,比较便宜。

  食物种类很多。凉菜就有鱼子、鱼子酱、鲟鱼肉、鲑鱼肉、冻鲈鱼、五香鲱鱼、腌青鱼、香肠、火腿、凉牛犊肉、洋姜拌乳猪肉、冷野味、酸黄瓜、凉拌菜等。还有一种西伯利亚的冻白鱼。鱼是生的,切成细条,上面撒精盐、胡椒面以及蒜泥,风味别致。据说这是斯大林最爱吃的莱。1957 年,赫鲁晓夫宴请尼克松时,就有一盘西伯利亚冻白鱼。赫鲁晓夫劝尼克松尝尝,说吃这种鱼对身体很有好处。汤类有什锦汤、鲜鱼汤、肉清汤、肉杂拌汤、甜菜肉汤、白菜汤、肉丸豌豆汤、马铃薯浆汤、细面条鸡汤。热菜为按各种方式制作的鸡鸭鱼肉,如铁扒笋鸡、清煮母鸡肉、煎鱼、煎牛排、炸肉饼、煎白菜卷肉等。饭后常喝的饮料为果子冻、煮水果、桔汁、柠檬茶、牛奶咖啡等。矿泉水、克瓦斯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酒类有伏特加(白酒)、白兰地、香槟酒、果汁酒、啤酒。酗酒已受到抑制。苏联政府屡次反酗酒的措施产生一定的效果。据统计,人均酒的消费量从1984 年的8.4 升降至1985 年的7.2升和1986 年的4.35升。50 年代到过莫斯科的人在街头、墙角往往可以碰到躺着的醉汉,80 年代重访莫斯科就未见到酗酒者。

  公共饮食业以从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1957年,公共饮食企业已达12.87万处。1958 年,食堂、餐厅、咖啡厅、茶馆达5.6 万处,点心店和食品小卖部达7.1 万处。公共食堂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顾客早、中、晚都可在此就餐。工作人员下班后以及他们的家属都可利用公共食堂;在咖啡厅和餐厅可以吃东西,也可以休息。专营烤肉、饺子、糕点的店铺,以独特的风味赢得人们的赞誉。城市学生约有一半在学校食堂和食品小卖部吃饭。莫斯科每天供应学生早点14万份。为了方便群众,公共食堂除了扩大本身经营规模外,改进了供应方式,实行顾客自取制。午餐供应几乎增加1 倍。工厂食堂还实行午餐预售,把热菜饭送到工作地点。

  苏联长期工农业生产严重失调。食品价格几十年不变,如肉、牛奶等从1961年到80 年代没有提价,面包、粮食、植物油、食糖30 年没有调价。食品运输、加工、销售、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种情况,给食品供应带来困难。1985年9 月1 日,《苏维埃俄罗斯报》的一篇文章《不是空空如也,就是排队长长》,就反映了当时农产品供应的紧张状况。因此,一些食品不得不实行配给。交通:战后苏联交通有很大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通八达。1956~1990 年,全国铁路从12.07 万公里增加到14.5 万公里。铁路干线延伸到雅库梯亚永冻土地带。莫斯科9 个火车站每天接送旅客200 多万。没有铁路的地方,汽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奔跑在帕米尔高原、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细亚辽阔草原上。水路方面,商队在定期航线上可达120 多个国家。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莫斯科运河、伏尔加一顿河运河把苏联欧洲部分河道和海道连接起来。内河通航里程超过14 万公里。苏联航空总长度达100 多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从堪察加到莫斯科,航程8000公里,乘喷气式客机不到一昼夜的时间就可抵达。莫斯科和苏联200个城市、80 个国家100个城市通航。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也很快。旧的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都换成新式、容量更大、更舒适的。公共汽车“伊卡罗斯一180”型可载220 人。莫斯科市区和郊区有公共汽车线路300 多条,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线路100多条。乘车很拥挤、排长队等车的现象不见了。车上的售票员不见了。乘客一般预先买好10张1 叠的车票。乘车时取出1张(5 戈比)在车窗旁的机器上打眼作废。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都有地铁。它们在市内运送乘客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最方便的是莫斯科地铁。它有9 条干线,从地下贯通东西南北,总长220公里,有130 个车站,每天把800 万乘客送到要去的地方,在上下班高峰时,乘客像潮水般流动,秩序井然。每50秒钟即有1列车进站。所以,莫斯科地铁被称为“世界上最快的地铁”。地铁收费低廉,一直为5戈比。起初还有售票、检票,后来都由机器代替。你只要拿1 个5戈比的硬币投入1个小孔,就可顺利通过,否则就有两只铁手从两边伸出来,挡住你的去路。

  在城市大街上,私人汽车、面包车、出租汽车都很多,快如穿梭。私人汽车在增多,不但城里人有,农村也有。在农舍旁常常可以看到停放着小汽车。苏联大城市没有自行车,但在乡间路上有自行车穿行。

  休息与娱乐:战后苏联职工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除了每年有一、二个月较长的休假外,每周工作从6 天缩短到5 天,每天工作从8小时缩短到7 小时和6 小时。在每周1 天内平均每人的空闲时间有4.8小时左右。

  苏联人每天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以获得大众信息,并进行休息、娱乐和学习,占去大部分空闲时间,在每周1天内平均为140 分钟以上,其中看电视占去的时间最多,每周达12 小时以上。

  学习、交往、体育活动也是人们闲暇生活的重要内容。用于学习的时间比较多,男子平均每天约40 分钟,女子平均每天约20 分钟。各种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夜校和训练班,都为在闲暇时间里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苏联许多博物馆、艺术画廊,基本上每天开放。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人们纷纷去参观。在入口处往往排起很长的参观队伍,有老人、青年、学生,也有全家一起的。人们从这里得到教育、增加知识、享受艺术陶冶。

  业余艺术活动普遍展开。全国参加业余创作的人数达3000 万。民间剧团大大超过专业剧团,大多在没有专业剧团的城市,在偏僻的山村演出。每个工厂、乡镇都有俱乐部或文化馆。它们能满足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及其家属的各种兴趣,是多种形式休息的综合体。据统计,有上亿人在俱乐部听讲座,参加舞会、专题晚会、辩论会、音乐会,观看戏剧、电影。业余美术创作非常活跃,经常举办大型业余美术展览,参加展览的业余画家达50 万。人们对诗歌的爱好几乎入迷。很多人会写诗。有人说,“苏联诗人何其多,每片树叶都有人去讴歌”。苏联各城市附近都建有大批别墅。每逢盛夏、假日、周末,往往有职工携家带口,提着东西,乘车到郊外别墅度假。别墅一座座设计别致,前面都有小菜园,长着西红柿、马铃薯、花草,令人赏心悦目。

目录页

首页

www.xiusha.com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