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十四回 七年战争战火纷飞 法国受挫霸权成梦


  翻开外国著名军事家传记,你一定会记得一个惯子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普鲁士攻伐砍杀立下赫赫战功,从而赢得后人加封给他腓特烈大帝称号的人。这位28岁便做了国王,野心勃勃、没有惧怕、没有信仰、没有慈悲情感的暴君,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扩编军队,使军费开支高达国民收入的80%。腓特烈依仗着这支军队开始拓展自己的领土,靠武力跻身欧洲列强,坚信只要有军队就能得到想得到的一切。在布拉格会战中,普军以死伤18000名最勇敢的战士全部战死的昂贵代价,换取了使法奥联军死伤24000名的战争胜利。在卢仙会战中,腓特烈率领4 名士卒,猛烈进攻拥有6 名士卒的奥军,终于以俘虏奥军27000人、军旗50面、炮100尊、车4000辆的战绩大获全胜,从而使腓特烈的大名风靡欧洲,被后来的拿破仑称为“就战争的本身来讲,已足以使腓特烈在诸将帅中坐第一把交椅”。据书载,腓特烈不仅善于领兵打仗,还是一个文笔如行云流水的著作家,他的代表作《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一直享有盛誉。但这个憧憬做一个比路易十四还要独裁,还有声望的帝王,他的声望和威名是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

  法国同奥地利的结盟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以后,奥地利玛丽亚,铁列西亚念念不忘收复西里西亚。为了有朝一日对普鲁士进行报复,她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广结与国,除了进一步加强与俄英的关系,还拉拢萨克森,并通过驻法大使考尼茨促使法奥消除旧嫌,达成和解。就在奥地利政府积极准备新战争的同时,普鲁士、法国和英国等也都在进行着紧张的外交工作,拉拢同盟者,结果,几乎整个欧洲都卷入了这场冲突。
  《埃克斯·拉·夏佩勒条约》没有停止英法在印度的斗争,也没有停止英法在美洲的斗争,双方都不愿意把商业和殖民方面的优先地位让给对方。英国当权集团积历史的经验。知道和约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在战争一停止便马上准备新的战争。英国在寻求盟友的过程中,经过筛选,认为普鲁士和俄国是比较适当的对象,如果英国能同这些国家结盟,就可以使法奥同盟不再有危险的,英国便试图去“雇佣”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玩弄旨在反对法国,而又不会导致他和法国失和的外交手腕,为了免除来自俄罗斯方面的破坏和拉拢英国,欣然接受了“补助金”。
  英国在雇佣普鲁士的同时,认为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未曾缓和,即使英国不提供补助金,普鲁士也会同法国作战。这样,英国花费少量的钱,便建立了一个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同盟,去消灭大陆上的路易十五,而英国自己则可集中力量去夺取法国的殖民地了。普鲁士国王同英国政府缔结条约时,考虑的是他和英国人以及俄国人搭伙,会保证自己不受俄罗斯方面的进攻;至于他同法国的“朋友”关系,则打算在英法争端时出面调停,以此两面讨好。1756年1月普鲁士国王和英国在白厅签订了一项条约。根据该条约,缔约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手执武器“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奥地利和俄罗斯都把这个条约看作是英国的背叛行为。法国对普鲁士国王的背信弃义极为愤怒,从而推动了法国同奥地利的结盟。
  奥地利的玛丽亚·铁列西亚在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以后,便认为有可能把法国拉过去,派出了可以说是18世纪最卓越的外交家考尼兹至!法国。早在1748年,考尼兹就曾向路易十五的情妇彭帕杜尔夫人保证过,只要法国帮助奥地利收回西里西亚,奥地利准备放弃比禾!时的佛兰德斯和不拉奔等省份。考尼兹就任奥地利驻巴黎大使后,在巴黎暗示法国人说,只是由于法国和奥地利这样一些大国的纵容,普鲁士不口撒丁王国才成长起来,此后,这两个国家便在大国之间散布不和,以便利用机会扩张它们的领土,从而进一步奠定了两国结盟的基础。
  18世纪,英国商业的旗帜已飘扬在全世界。英国在北美洲殖民地开拓者以数十万计,而那里的法国人则没有超过8万。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起,英国便不停地对法国进行斗争,到18世纪50年代,英国船只开始猎取法国的商船,在1755年1个月的时间内,它们抢夺了300只船和8000名乘员。路易十五曾提出抗议,并且很不坚决地要求惩办罪犯,英国人没有理睬,反而又抢走了法国的3只三桅巡洋舰。普鲁士国王立即虚假地给路易十五提供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路易十五立即夺取比利时,而普鲁士则同机侵入波希米亚,并在粉碎奥地利人之后占领整个德意志。奥地利立即将这一消息告知法国,法国从普鲁士同英国缔结白厅条约的事件中进一步证实奥地利的警告。路易十五认清了法国的主要敌人是英国,于是便下决心在1756年5月1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关于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缔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24000人的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侵略者;几乎与此同时,俄罗斯实际上放弃了英俄条约,而与奥地利缔结了攻守同盟。法国的外交家们还把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拉入这一同盟。此后,受补助金诱惑并想占领波米兰尼亚的瑞典也加入了同盟。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的军事天才

  七年战争早在1756年便已爆发。俄奥条约(1757年2月2日)和凡尔赛条约(1759年5月1日)最终形成了同盟。俄奥条约重复了前次条约的条款,每年要为俄罗斯提供100万卢希的补助金。根据凡尔赛条约,代替过去的24000人,法国负责提供105000人,并每年给玛丽亚·铁列西亚以1200万弗洛林的补助金。
  俄国在与奥地利缔结的攻守同盟中,以一次获得50万镑,以后每年10万镑的补助金的条件,同意在1755年9月派出8万人的部队,预定把这个军队用来反对俄国最危险的敌手普鲁士。而英国在这以后于1756年同普鲁士缔结怀特豪尔和约,利用腓特烈的兵力对抗法国,可是这个秘密条约双方隐瞒着不让公开,这个条约的条款是和俄国的利益相抵触的。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关于这个条约缔结的消息,推动了俄国与反英同盟的接近。
  战争一开始便暴露出英国完全打算利用别国的力量,而自己对欧洲战争则没有很好的准备。1757年夏,坚决同法国斗争的皮特回到内阁,这个把英国的强盛和英国的海上霸权看得高于一切的政治家,是一位好用权势的、严厉而果断的政治家,他利用了法国站在奥地利、俄罗斯、瑞典、萨克森方面卷入反对普鲁士七年战争的机会,支持普鲁士,为其提供数字很大的援助,削弱法国的力量。英国则借机消灭法国的海上实力,占领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
  1759年,英国重整旗鼓后的军队,在威悉河上的明登战场大败法军;与此同时,英国舰队突然袭击法国西海岸的法国海军,不仅阻挡了法国所准备的登陆,而且消灭了很大一部分法国舰队,从而为英国进一步争夺法国的殖民地铺平了道路,皮特巧妙地在英国殖民者中煽起了他们的贪心和沙文主义,召募了2万军队,筹集大批款项,集中了三支大部队向法国推进。法国人只有少数军队,抵挡不住英国的进攻,连续丢失了杜肯、尼加拉、提孔德罗加等堡垒,从而为英国人打开了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道路。同时,英国人在加拿大也采取了攻势,1759年占领了魁北克,1760年占领了蒙特利尔,这在实际上就意味着完全征服了加拿大。
  战争初期,普鲁士也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腓特烈在战争中表现出行动迅速而果断,能及时在各条边界各个击破敌人的统帅才能。腓特烈写下描写战争的诗句是“这个铜头的巨怪,战争的魔鬼,是只想饮血和毁灭的”。在他写的“军事教令”中说;“假使不是征服对于胜利者,也和对于失败者是同样的足以具有送命的危险,则凭着象这样的部队(他的部队),即足以使世界本身屈服。”腓特烈在战争中崇尚进攻,凡是不主动进攻而坐以待敌的任何军官,他都要加以处罚,明确指出“我们部队的整个力量就是寄托在攻击上面,假使没有良好的理由,而放弃攻击,那才真是一种愚行。”
  普鲁士的地理使腓特烈能够采取内线作战的方式:南面奥国人已经与撒克逊人携手,他们距离柏林只有40哩;北面,瑞典军队集结在斯塔尔松德,相距在130哩之内;东面,俄国军队渡过了相距只有50哩的奥德河,面对着敌军,普鲁士既无可供防御的疆界,兵力也处于一比三的数量劣势之中,但是,这些国家的军队还停留在准备阶段之中。1756年7月,腓特烈要求维也纳当局提出保证,证明在波希米亚境内集中的奥军,不是用来对付普鲁士的,结果只获得了一个闪烁其词的答案。腓特烈亲自率领7万大军侵入撒克逊,占领了追斯登,一举将奥军击败。
  腓特烈侵入撒克逊,使欧洲各国大为震怒,同盟国决定出动50万大军来击败侵略者。奥军在柯林打败了腓特烈,腓特烈损失了13000人,被迫撤除了占领布拉格团队,并撤出了撒克逊。同盟国的胜利,大大兴奋了各国的中枢神经,俄国、奥国、瑞典等国同盟集中了差不多39万人,集中对付腓特烈。1757年5月,法王路易十五与奥地利又签订了第二次凡尔赛条约,允许每年给她以300万里弗兰作为支援的代价。7月,法军在取得对普鲁士一场意外的胜利后,开始洗劫普鲁士的城堡。与此同时,俄国也已经进入了普鲁士,挫败了腓特烈的进攻,打开了通往柏林之路,腓特烈的地位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
  腓特烈“愈是在危急的时候,就愈显得他的伟大”(拿破仑语),他一面向法军进攻,一面把10万塔里尔付给李希留当作贿赂,以买得他静止不动、以30万塔里尔付给奥地利的哈地克伯爵,使他离开了普鲁士的首都柏林。腓特烈在战场上,纵横摔阖,不断地审时度势,寻找战机。
  在罗斯巴赫会战中,腓特烈在判明敌人的意图后,果决地下达了他的攻击命令。执行命令“好像歌剧中变换布景一样”,普鲁士军队抓住敌方暴露出来的前进纵队头部这个侧翼,发动猛烈的攻击。正如当时参战的法国骑兵军官所记载的:“我们还没有能够布成队形,普军的全体骑兵就冲上来了,好像一面坚固的墙壁,以极高的速度推进。他们的右翼攻击奥国骑兵,这还是在纵队之中,能够立即应战的人员还不到3~4个中队。他们的左翼则向我们(法军)进攻”。就像是一把风快的钢刀一样,普鲁士骑兵在这一大堆尚未展开的敌军当中,来回冲突了4次之多,驱逐着敌人向弗莱堡溃退。
  炮兵在会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战斗还在进行的时候,炮兵便向溃逃中的联军步兵开火。在炮兵的掩护下,普鲁士军队的7个步兵营,快步前进,支援骑兵,向领先的敌军发动了具有决定性的攻击。据参战敌军的一名龙骑兵形容说“那些炮兵使我们整行的被撕开了,普鲁士的火枪兵变成了可怕的刽子手”。当联军步兵被逐回之后,前后挤成了一团,炮火又再度打击在他们的背上,使他们落荒而逃。罗斯巴赫会战以普军死165人、伤376人的微小代价,使联军死伤3000人、被俘5000人(其中包括8位将官和300名军官),缴获火炮67门、7对国旗、15面军旗而大获全胜。这次会战,使欧洲各国突然认清法国陆军已是腐烂透底了,它的昔日不可击败,已经成为遥远的神话。
  英国听到胜利的消息,到处都燃放焰火表示庆贺。英国国会也由1757年勉强通过给腓特烈164000镑补助费,到1758年,主动增至120方镑,会战的胜利勃兴了日尔曼民族精神,腓特烈走在前列,部队前卫共为10个营和60个中队,主力分为4个纵队跟进,各团的军乐队一路吹奏着,军人们开始高唱军歌:
  “我要克尽厥职,
  我的地位是您所赐予,
  我要快乐而勇敢的工作,
  当我这样工作时,一定能够成功!”
  接着,在鲁腾会战中,普鲁士军队以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之势,仅以死伤6000人的代价,使奥军死伤1 人,被俘21000人,奥军损失火炮116门、军旗51面,车辆4000辆,给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普鲁士除了希维德尼茨要塞以外,西里西亚的全境都已经恢复了,普鲁士也变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正如后人评价的:“要想找到一个可与鲁腾会战相比拟的例证,那么在古代史中还可以勉强找到一个,而在近代史中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它在军事科学中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腓特烈所独创的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最好的表演”。拿破仑也评价说“鲁腾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诸方面都是一个杰作。专靠这一个会战,即足以使腓特烈永垂不朽,而被列于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将之林。”
  在这两次胜利之后,战争又拖延了五年多。后来,腓特烈接连从俄国人那里吃了几次大败仗,到1760年,俄罗斯军队甚至一度占领了柏林,到了1762年,腓特烈的处境已困难万分。他在给他兄弟亨利希亲王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和我们的愿望相违,谁也不来帮助我们,那末我直接了当的对你讲,我看不出有任何拖延或者防止我们灭亡的可能性。”
  后来,只是因为俄国女皇逝世而加速到来的俄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挽救了腓特烈二世。俄国新皇帝彼得三世不但放弃了在普鲁士占领的一切地方,而且愿意帮助普鲁士。俄国军团奉命同腓特烈军队联合作战,共同对奥地利展开了攻势。
  结束七年战争的《巴黎和约》法国对普鲁士的战争拖得愈久,英国的统治集团就愈发感到满意。英国巩固了它在北美和印度的地位,迫使法国开始单独情和的谈判。英国要求法国停止帮助奥地利,让出这时英国所夺取的一切殖民地,而英国则保留无限制地援助普鲁士的权利。英国政府的态度不仅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而且也引起了英国本国一部分人的愤怒。战争已经耗去了巨大的款项(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总战费为8200万镑,其中约有6000万镑是靠借债得来的)。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国债和利息,政府加强了租税的搜刮,更严厉地征收关税等等,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劳动阶层,也影呐了资产阶级和地主、从而导致了辉格党人内部的分裂、辉格党内部一部分人因为战争没有带来商业繁荣和象殖民地资产阶级所得到那样的好处,认为1760年所取得的战果已经完全足够,要求停止战争:另一部分想让扩张主义的资产阶级进一步加强和发财的人则坚持继续战争到彻底击溃法国为止。两部分人斗争的结果,导致了坚持战争的英国内阁的乔辞辞职。
  英国内阁的更迭,促使英国改变了继续战争的政策。当时的法国处于殖民地被剥夺、在欧洲事务中降到了空前屈辱的二等国的地位,昔日大帝国面临瓦解的边缘,但由于英国坚持妥协求和,才使法国免遭彻底崩溃。
  这场战争的实质,除了普奥两国争夺大德意志的领导权外,主要是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斗争。尽管英国参战使集团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但战争始终为主要内容所支配,全局性战争基本上是在欧洲大陆打;局部性的英法斗争则在海上与殖民地进行。这场战争对英法间的关系影响极大,由于法国海军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的海外殖民地绝大部分被英国夺去,法国舰队几乎全军覆灭。七年战争最终以签订《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而结束。
  《巴黎和约》标志着英国在争夺商业和殖民地霸权斗争中的巨大胜利,对法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规定法国“放弃彼前此所有或曾有过之对诺瓦·斯科细亚或阿卡第亚所有各部分之一切要求,并保证该地全部连同一切属地归于大不列颠国王”;“将加拿大连同其附属地区、不列吞角岛、以及圣·劳伦斯河和海湾其他全部岛屿和沿岸之全部权利,割让并保证给上述大不列颠国王”。
  《巴黎和约》重画了北美洲的地图,明确英法两国分界线为:自密西西比河河源至伊伯维尔河,以密西西比河中流为界,自伊伯维尔河以下以至于海,则以河中流和毛里帕斯湖及庞特恰雷恩湖为界。规定法国把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除去新奥尔良——其为法属路易斯安那的首府——及其在东岸的所有的岛,以及在圣劳伦斯湾的两个小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以外的法国领土都划归英国。同时,对乌德勒支条约给它保留的在纽芬兰沿岸那些岛屿,它只能作为行使渔业“特权”的基地,不得设防。
  和约规定法国在敦刻尔克城镇和港口的“军壕水渠以及保卫人海一边之堡垒与炮台,皆应立即拆毁”,并由一名英国专员在那里监督,使这一条款得以执行。
  和约规定在西印度群岛,法国保留圣多明各岛西部,瓜德罗普及其附属的两个小岛、代西拉德岛和马利加朗特岛、马提尼克岛和圣卢西亚岛、其余各岛为英国占领。
  和约规定在印度,法国放弃一切政治权利,只单纯具有一个商人的地位,法国仅仅保有5个城市。
  和约规定在欧洲,西班牙、法国的军队撤出葡萄牙和葡萄牙的属地。法国还保证撤出属于英王的汉诺威选帝侯领地。
  在同一个和约里,西班牙将佛罗里达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所有西班牙属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则以放弃在战争最后数月占领的古巴作为交换条件。西班牙承认“在洪都拉斯湾以及西班牙在世界那一带领土的其他地点”上英国的麻烦的伐木人在居留地和平居住的权利,但英国人必须拆除全部工事。这个条款为英国人在中美洲留下一个继续立足的据点。
  另一个和约是普鲁士、奥地利、萨克森于1763年2月15日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在这个和约中,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
  七年战争对世界格局影响很大,两个和约的签订削弱了法国殖民地的扩张势力,英国则扩张了自己的海上霸权。七年战争也使奥地利地位趋于下降,普鲁士则迈出了未来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