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四章 再续母子情


  
  宫墙外摆着二十七具残缺不全的尸体,秦王说:“有谁敢为太后说话,那就是下场!”齐国人茅焦说:“我来凑满二十八人之数。”

  赵太后急慌慌跑了两个院落,已经精疲力竭。当她听见嬴政的脚步声已经窜到身后时,她明白,今天是死定了。真没想到,当初与吕不韦遗下的情种而今会给自己带来要命的后果。突然,她又想到在生嬴政那年邯郸流传的牡马生人的传说,都认为那是个不祥之兆,谁知道这不祥之兆竟落在我的头上……
  ……她感到嬴政已把高举起的剑向自己头上劈来。她眼睛一闭,便一头倒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后,她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并没有死。不是明明嬴政砍了我一剑吗?难道他念及哺育之恩剑下留情?不,他不会。那一定是要判我其他什么酷刑,如车裂,剐、烹、剥……她亲眼见到过执行那些酷刑的情状,受刑人的惨叫似乎还在她耳边回响,简直太可怕了!与其等着受那种刑倒不如死。
  她觉得死得最舒服的方法莫过于服毒,可是她已被看管起来,哪里去找毒药?
  还有简便的方法是上吊,可是她觉得那一定很痛,很难受。
  于是她决定学“文死谏”的忠臣一头碰死在石阶上。可是她环顾左右,这屋里没有石台阶。
  怎么,这人想活不容易,想死也这么难?
  最后,她想到绝食。
  早饭不吃,轻易地就过了。午饭、晚饭不吃,怎么还没死?眼看难受得已抵御不住面前小桌上馒头的香味了。唉,早知道这死也这么不易就不死了。想拿起馒头就吃吧,又觉得对不起已饿过的这一天,而且还有点不好意思。她希望这时送饭的宫女来劝她进食,她好就势把那馒头咸菜和稀饭一古脑地吃下去。
  送饭的宫女果然来了,见饭菜未动,便劝起来:
  “太后,您想开些,千万别朝绝路上想,您老是不该死不会死的,要不,那玉姬妃的小公主就不会专选那个时辰来……”
  “什么意思?”太后奇怪地问。
  宫女便把秦王如何追杀太后,如何在举剑的刹那间听见小公主的哭声,又如何丢下剑去亲小公主,去哭玉姬妃,等等经过细细讲了一遍。最后她说:
  “太后您看,这岂不是天意吗?您老不要往绝路上想,大王究竟是您亲生的嘛……”
  “啊,原来这是天意。古语说,天意不可违……”
  于是,赵太后“顺应天意”,把小桌上的饭菜吃了个精光。
  吃罢饭,她竟产生了一个意想天开的想法:如果活着,她将去领养这个生下来就没有妈妈的孩子,算是对她的报答,更可以冲淡以后孤寂的生活。但当对她的宣判下来她向秦王提出这个要求时遭到拒绝。
  现在,她正枯坐在那荒凉的小宫殿简陋的房子里,孤独地数着日子。
  秦王又是几天没上朝,整日在后官抱着华阳公主。“啊,看她多像她死去的母亲。”“啊,她都会笑了,笑起来更像。”……众大臣知道他在思念玉姬,纷纷跪劝:
  “大王……”
  还未等大臣们开口,秦王便一挥手说:
  “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不外乎妹喜亡夏呀,褒姒祸周呀,西施施魅呀,如姬窃符呀等等。我早就听腻了,你们快走,快给我走!”
  有两个不知趣的还跪在那里不动,秦王大声喝道:“滚!”同时抽出剑来。两人见势不妙,连滚带爬离开西垂宫。
  然而秦嬴政究竟是秦嬴政,是统一中华刚强无比的始皇帝。在经历了一番痛苦后,便从儿女私情的苦海中挣扎了出来。
  这天清晨,秦王照例在庭院舞了一通剑。舞毕,走近那座汉白玉雕的石狮子面前,爱惜地抚摸一番后,退了两步,大喝一声,举剑便朝那狮子砍去。只见火花一闪,咔嚓哐啷一阵响,那石狮子便身首异处了。
  在四周伺候的太监们个个吓得心惊肉跳,筛糠似的发抖,不知谁将跟那石狮子一样被取了首级。
  “过来!”秦王向太监们命令着。
  站在四周的七八个太监还未从石狮子被杀的恐惧中醒过来,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迟疑不前。
  “叫过来,没听见?”秦王发火了,大声嗥叫着。
  太监们这才慌了手脚,急急走近秦王。
  “你,”秦王指着最后一个走近他的太监说:“过来点,再过来点……”
  那太监走了几步,快靠近秦王时,只听得“哎哟”一声惨叫,胸口已被秦王的剑刺穿,立刻,他便软塌塌地倒下去了。
  “看见了,”秦王用剑指着还在流血的太监尸体说:“这就是怠慢我的命令的下场!”
  其余太监见了纷纷跪下,齐声说道:
  “求大王饶命,我们再不敢了。”
  “快抬出去,把这收拾干净!”
  “是!”
  众太监抬走死尸,打扫血迹,很快便收拾干净。
  “快,去把华阳公主抱来。”秦王说。
  太监们慌忙从后院抱来小公主。他们想:这下恐怕轮到她了。
  秦王从太监手上接过小公主,先是在她脸上身上一阵狂亲。小公主玩具似的在那双毛茸茸的大手上被揉搓一阵后,就被掷还给太监,然后背过身说:
  “把她抱去交给太……不对,交给赵姬,五年后还我。”
  “是!”太监应声把小公主抱上退了出去。
  “快去通知公卿大臣午时三刻上朝,一个也不能少!”
  “是!”
  从此秦王朝气蓬勃地投入他的事业,“昼断狱,夜理书。”不知疲倦地工作,朝政很快有了起色。
  吕不韦这一向日子很不好过,白天坐卧不宁,夜晚恶梦不断。对外,他说整日忙着搜集资料,要写一部历史著作。其实,他哪里在写什么《吕氏春秋》?莫说他没有那份才能,即使有,他也没有心思写。特别是车裂了缪毒,罢免了太后之后,自己虽然还挂个相国的空头衔,但在秦王面前已完全失去了信任。从秦王嗜杀成性的脾气看,自己这条命早晚难保。最近,又因长安君和樊于期谋反事引起许多议论,这两个人领兵代赵出自自己的建议,秦嬴政不会看不出我的用意,看来是难逃厄运了。
  吕不韦忧心忡忡,夜晚更是难以入梦了。
  话说长安君与樊于期领兵伐赵,兵至屯留扎营,樊于期对长安君说:
  “请恕在下直言,今秦王政不是先王亲骨肉,君才是先王嫡子……”他把吕不韦向秦襄王献怀孕赵姬之事细说一遍,希望长安君力挽狂澜,夺回王位,继先王之大业。
  长安君听了,大惊道:“若非卿所言,我还蒙在鼓里。大丈夫立身于世,怎能受此奇耻大辱。请将军赐教。”
  樊于期说:“此事别无办法。今君手握兵权,若将讨伐嬴政和吕不韦的檄文布告天下,让臣民明白真相,君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攻占了咸阳,拥立君为秦王。”
  长安君听了十分振奋,要樊于期拟檄文各地张挂,拉起造反大旗,领兵攻城。几日间一连攻下数城,朝野为之震动。
  秦王政闻报,不但不慌,反而有几分欣喜。想那长安君一向与自己不睦,早就想除掉他又难找到机会。今依吕不韦计,令他伐赵,分他一点兵权,任他有所动作才好找借口消灭他。现在,果如吕不韦所料,他竟公然造起反来。想到吕不韦的超人智谋,秦王对他又生了几分怜惜。但是,当他看到樊于期起草的那檄文,心中怒火又起,对吕不韦更增加了许多痛恨。
  原来,那檄文中除了攻击嬴政非先王血统、性情乖戾、为政暴虐等政敌通常用的那些言词外,更多的是揭露吕不韦“阴谋窃取我秦国政权,大逆不道,欺民窃国,以吕代赢,危害社稷,罪不容诛”等内容。秦王看罢,猛然想起樊于期平日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樊于期本为有功虎将,一向对吕不韦的奸诈不满。吕不韦想除掉他,便故意让他与长安君领兵伐赵,让他们同谋,然后借机除掉他……
  “好个吕不韦,原来你在利用我!”
  秦王咬牙切齿地念叨着,下决心要杀了吕不韦。
  吕不韦已预感到自己死期不远,但他不愿死,特别不愿死在自己亲生儿子嬴政的手上。如何才能躲过这个劫难呢?他费尽心机也没有想出个拯救自己的好计谋来。没想到,当初与赵姬的那个轻松愉快的游戏,却成了摆不脱甩不掉的沉重的负担。
  想到赵姬,他突然眼前一亮。解铃还需系铃人,救我的还是她。
  他想:太后虽然被废黜,但终究是秦王的生母,有些话如能通过她去说,说不定会有效果。于是他以太后的名义给秦王写了一封信,花重金打通关节送到太后手上,叫她重抄一份送呈秦王。信中这样写道:
  
  秦王陛下:闻陛下赦免吕不韦,妾以为不当。当初我有孕后被送与先王,吕不韦实为陛下之生父。犯有如此大罪而不诛,定为世人议论,为后人讥笑。请大王三思。

  这当然是吕不韦的一个计谋。他亲眼看着嬴政长大,是他的生父。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嬴政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别人说不的,他偏说是。这封由赵姬写给秦王劝他杀吕不韦的信,必然会起相反的作用;加之,秦王对自己是不是吕不韦亲生子之事,只是听说,还拿不准。这封由赵姬亲笔写给他的信,明白无误地证实了这点。吕不韦欺君当然该杀,但到底是自己的父亲。杀父亲,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华夏,是要遗臭万年的。
  赵太后把吕不韦的信重抄了一遍,等待个机会呈送给秦王。
  现在,果然有了机会。秦王把华阳公主交给太后抚养,太后接过公主,便让太监把信带回去呈给秦王。
  秦王看了信后,先是一阵狂笑,接着便是一阵狂怒,对左右太监喊道:
  “快把将作少府给我叫来!”
  将作少府是秦时专管宫室的负责官员,听秦王宣召,慌忙赶来跪下候旨。
  “两天之内将吕不韦买通看守赵姬卫士,为他们传书带信的事查明,将有关人员押来见我。”
  哼,你吕不韦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想出这么拙劣的手段来欺骗我,大概你也是穷途末路了。
  第二天,将作少府就把受贿为吕不韦传递书信的两个卫士查出,连同赃款,一并押到秦王面前。
  秦王下令,将两名卫士立即斩首,把首级挂在吕不韦府外的旗竿上示众。
  吕不韦自知事已败露,更是整日惶恐不安。
  又过了几天,秦王下旨,命他及家人迁往西蜀。那西蜀乃流放犯人的地方,吕不韦见自己已完全失去秦王的恩信,知道死期将至,狂笑一阵后又长叹数声,便饮鸩自尽而死。
  关押赵太后的地方离咸阳不远,那里原是一所专供王室休闲的别宫,因长期无人居住,早已荒芜不堪。待赵太后去的时候,宫内外杂草丛生,野狐遍地。虽然经过一番整治维修,仍掩盖不住它的破败与荒凉。赵太后带着两个伺候她的老宫女,整日绩麻纺线,日子过得够清苦寂寞的了。
  更苦恼的是限制自由,三百兵丁日夜值班,不准她离开居住的小院半步。从声势显赫仆从如云身为一国之尊的太后,到孤苦伶仃苦守岁月的囚徒,她感到日子很荒唐,但也似乎很有趣。
  “太后,”老宫女一时改不过口,对她仍以此相称,“您就多休息会儿,每天您比我们还做得多,倒叫我们不好意思了。”
  “没事,”赵姬笑着回答道:“我从小就喜欢纺线绩麻。纺车一转,我什么忧愁都忘记了。”
  赵姬还有一个忘忧的办法是唱歌。她原来是邯郸城里有名的歌妓,凭着歌声踏入吕不韦家门,进而踏进王宫,成了国母太后。可是,要不是成为国母太后,今天又怎么会成为阶下囚徒呢?她也想过,她要是不会唱歌,也就跟其他女人一样,成为一个养蚕绩麻的农妇,带着儿女过平常日子,无牢狱之苦,无性命之忧。平安倒是平安,然而至死也没有一件值得激动的事发生。要是这样,这人生一世又有什么趣味?
  这么想着,她一点不悔。
  这么想着,她就悲戚地悄声唱了起来:
  
  子为王兮母为虏,
  终日绩麻苦,
  常与死为伍。
  相隔咫尺远,
  当使谁告诉?

  就这么想着,唱着,她的歌声便多了些忧虑,多了些深沉,多了些难以捉摸的意韵。
  自然,这种歌她只有在心中唱,在鼻子里哼,要是唱出声来被人听了告了嬴政,那可不得了。
  从早到晚,她不停地纺呀纺呀,想呀想呀,愁苦、耻辱、空寞,以及从回忆中跳出来的欢乐,伴着她的歌声,都被织进了漫长的岁月。
  可是自小公主来了以后,日子便轻快多了。绩麻的任务取消了,叫她专心带好公主;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天天有荤腥;活动的天地也宽了,她可以带着小公主走出院落,甚至爬上宫墙去欣赏四周的景色。
  小公主渐渐长大,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会叫人到会数数。一晃,三年多过去了。
  随着华阳公主的长大,赵姬的希望也长大,因为她听说秦王要在公主五岁的时候接她回宫。到那时,他一定会从女儿想到母亲,顺理成章,她也将会回咸阳去当她的太后。
  然而,另一个事实却使她感到悲哀和绝望,特别是今天小公主去宫墙上玩了回来对她说:
  “奶奶”,秦王也有疏忽的时候,他只规定自己不认母亲,却未规定自己的女儿不认奶奶,所以小公主可以大胆的叫奶奶,“那里又多了一个土堆,现在一共有二十七个了。”
  “你没数错?”赵姬吃惊地问。
  “没有数错,我用指头掰着数的。您看,就这么多。”小公主把两个小手摊开,一个两个数给奶奶看。
  随着土堆的增加,赵姬的希望就缩小了。她感到出头无望了,眼泪不由自主地一串申流下,哭得很伤心。哭着,两腿一弯跪在地下,不住地向苍天磕头。
  这种场面小公主已看见不止一次了。她感到奇怪,使劲地吸吮着含在嘴里的指头,好像要从自己指头里吸出个答案来。
  答案要回到三年以前去找。
  那是在秦王宣布对太后“夺其称号,减其俸禄,绝情母子关系,迁居城外僻宫,不再与之相见”的严厉处理后,不断有人来说情。秦王下令说,若有敢以太后事来诤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肢,积尸于宫墙下示众。
  命令固然严厉,不怕死者却大有人在。
  第一个以身试法的是御史大夫冯杰,他在朝班时奏道:
  “陛下严治缪毒,深得民心,然对太后似嫌太苛。古人云以孝治天下,太后乃陛下生母,母子情生而有之,断之于情理不合……”
  “住嘴!”秦王不等他说完,便打断他说:“太后虽为吾母,但她淫乱宫廷,通谋造反,罪不可赦。难道你没听到古人有‘妻为逃嫁,子不得母’的说法?母亲不学好,儿子可以不认。朕早就有令,敢为太后净谏者杀!你敢冒犯,就先将你开刀。殿前卫士,快将他拿下枭首示众!”
  冯杰面无惧色,随卫士走出大殿。
  冯杰的人影还没从秦王眼前消失,忽见朝班中又站出个大臣,他下跪奏道:
  “臣太中大夫乐云启奏陛下……”
  “是不是关于赵姬的事?”秦王问。
  “是……”
  “押下去按令执行!”秦王愤怒地命令道。
  乐云也不辩白,站起来随卫士从容走出大殿。
  乐云的影子还未在殿外消失,朝班中又走出一位大臣,他刚跪下准备启奏,奏王便问:
  “还是为赵姬的事吗?”
  “古人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少噜嗦,杀!”
  半个时辰不到,一连杀了三个大臣。
  此后,仍有不怕死的为太后鸣冤,秦王一律以“杀”作回答。两年多,一连杀了二十七人。这二十七人的尸首先在宫墙外示众,而后送到关押太后的僻宫墙外埋葬。于是那里便出现了二十七座土堆。
  小小的华阳公主从她小小指拇里那里吸吮得出这么残酷可怕、这么不可思议的答案哟!
  茅焦,是一个齐国不得志的读书人,他也曾在孟尝君门下当过食客,但因孟尝君有门客数千,他又不善钻营,长期得不到重用。在那里他虽无衣食之虑,却难有出头之日,加之又碰上些不愉快的事,一气之下离开了齐国,到各国云游,寻找发达的机会。
  到了秦国,他打听到太后被废的前因后果,经过一番琢磨,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便把自己准备向秦王诤谏,请求宽宥太后的想法告诉了好友。
  “你不要命啦!”好友劝止他说。
  茅焦笑道:
  “男子汉在世,与其默默无闻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古往今来,生生死死多少人,少我这么一个又算什么?”
  “可是你冒的风险也太大了。”
  “是,不冒大风险哪来大成功?何况,我也有一定把握,不妨去试一试。”
  “我看,还是不试为好。”
  “我意已决,请勿劝阻。”
  当夜,好友不辞而别,他怕茅焦惹出事来祸及自己。
  茅焦并不因为好友的逃走而退缩,第二天一早,便去宫外要求面见秦王。秦王知道他的来意后,要太监去告诉他:“秦王有令,凡为太后说话的,杀无赦。你没见到宫墙外的二十七具尸体吗?难道你不怕死吗?”
  茅焦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才二十七人,我是来凑满二十八人之数的。”
  秦王听了,怒道:
  “此人居然如此可恶,敢来当面触犯寡人。快去准备油锅,我要油炸了他!”
  茅焦听了并不害怕,他款步走上殿来,向秦王行礼。只见秦王手按宝剑,怒目而视。茅焦只当没见,从容向秦王说:
  “臣之所以敢以太后事面谒秦王,因为自古以来爱惜生命的人并不忌讳说死;正如一个重视国家兴亡的国君不忌讳人说国家危亡一样。忌讳说死的人,并不一定长生不老;忌讳说国家危亡,国家也不一定就会万古长存。所以,生死存亡的道理,凡贤哲之人都想把它弄清楚。陛下为一国之君,难道不想弄清楚吗?”
  秦王见来人仪表不凡,口若悬河,心想:不妨让他说下去说得不好,再杀不迟。便说:
  “你先说给我听听。”
  茅焦态度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道:
  “陛下所作是否过于狂悖,过于残忍?您自己还不知道。试想,车裂假父,滥杀二弟,迁母出宫,残杀谏士,就是夏桀商纣也不过如此,严重的是不准诤谏,堵塞言路。这样,天下人谁还敢倾向秦国?这实在是亡国的征兆。小臣为陛下感到痛心,替秦国前途感到忧虑。我向陛下说的就是这些,请陛下看着办罢。”
  说完,茅焦解开衣服,向冒着烟的油锅走去。
  秦王见状,慌忙走下座位,亲自扶过茅焦说:
  “先生所言极是,我已知错。请先生受我一拜。”
  于是秦王下诏,拜茅焦为上卿。又吩咐备车马,他亲自驾车前往城外僻宫迎太后回朝,恢复她的一切荣誉和待遇。同时,也把华阳公主一起接回来。
  当满朝文武看到秦王一手扶着母亲,一手抱着女儿,缓缓从别宫走出来时,无不为之感到得痛哭流涕。而后,一阵阵“万岁,万万岁”的呼声在咸阳城的上空回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